脑梗与脑血栓不完全相同,脑梗是脑血栓的后果之一。脑梗即脑梗死,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等类型,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最常见的病因。脑血栓指脑血管内形成的血凝块阻塞血流,而脑梗强调脑组织因缺血导致的坏死。两者关系密切但存在差异,主要涉及发病机制、病变范围及临床处理方式的不同。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当脑血管内膜受损后,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在血管壁沉积形成血栓,逐渐阻塞管腔导致血流中断。这一过程往往进展缓慢,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先兆症状。治疗需及时溶解或取出血栓,常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严重时需行血管内取栓术。
脑梗的范畴更广,除脑血栓外还包括其他原因导致的脑缺血。例如心源性脑栓塞,心房颤动患者心脏内血栓脱落随血流阻塞脑血管,起病急骤且梗死面积较大。腔隙性脑梗死则因小动脉闭塞引起,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5毫米。不同亚型的脑梗治疗方案存在差异,需根据病因选择抗凝、改善微循环或神经保护等措施,如华法林钠片、丁苯酞软胶囊等药物。
预防脑梗与脑血栓需综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戒烟限酒并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日常注意监测血压血糖,避免久坐不动,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出现言语含糊、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就医,争取在黄金时间窗内接受溶栓或取栓治疗,以最大限度减少脑组织损伤。康复期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认知训练,定期复查脑血管情况。
脑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危险因素评估和鉴别诊断。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1、临床表现脑血栓形成患者常表现为突发偏瘫、言语障碍、感觉异常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症状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生,进展速度相对缓慢。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等前驱症状。典型病例可见对侧肢体肌力下降、病理征阳性等体征。症状严重程度与血栓部位及血管闭塞程度相关。
2、影像学检查头部CT是急诊首选的检查方法,可排除脑出血。发病24小时内CT可能未见明显异常,但可见早期缺血改变如脑沟变浅。MRI弥散加权成像能在发病数分钟内显示缺血病灶。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为血管内治疗提供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于评估颅内动脉血流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血小板异常或感染征象。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发现高凝状态。血糖、血脂检测可评估代谢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与脑血栓形成风险相关。必要时需进行抗磷脂抗体等特殊检查以明确病因。
4、危险因素评估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可控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也是常见诱因。心房颤动患者易发生心源性栓塞。既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病史显著增加复发风险。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不可控因素也需要考虑。
5、鉴别诊断需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卒中鉴别。低血糖、偏头痛等也可引起类似症状。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脓肿等需要排除。系统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炎也需要考虑。仔细询问病史和全面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脑血栓形成患者确诊后应尽早开始规范化治疗。急性期治疗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取栓等再通措施。二级预防需控制危险因素,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康复治疗应早期介入,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言语治疗等。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规律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复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