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病可通过氧疗管理、呼吸训练、药物规范使用、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等方式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护理需兼顾症状缓解与生活质量提升。
1、氧疗管理长期低流量氧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低氧血症患者的基础护理措施,建议每日吸氧时间超过15小时,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1-2升。使用制氧机时需定期清洁湿化瓶,避免感染风险。外出活动时可携带便携式氧气瓶,但需注意避免明火环境。
2、呼吸训练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能帮助改善通气效率。患者可取仰卧位,一手放于腹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缩唇缓慢吐气。每日重复进行3组,每组10分钟。呼吸训练可增强膈肌力量,减少呼吸功耗,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3、药物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噻托溴铵粉吸入剂需按医嘱规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需配合储雾罐正确吸入。患者应掌握吸入装置操作方法,用药后漱口预防口腔真菌感染。急性加重期可能需要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
4、营养支持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每日分5-6餐少量多餐。选择鱼肉、鸡蛋、豆制品等优质蛋白,搭配西蓝花、胡萝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蔬菜。体质量过低者可补充肠内营养粉,进食时保持坐位避免呛咳。限制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以减少二氧化碳潴留。
5、心理干预疾病导致的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参加病友互助小组有助于建立社会支持,学习正念减压技巧可缓解呼吸困难引发的恐慌。家属应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者在耐受范围内保持适度活动。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需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冬季注意保暖防感冒。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疫苗接种,保持居住环境通风但避免直接吹风。根据医生建议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如八段锦、平地步行等低强度锻炼。出现痰量增多、脓痰或发热等急性加重征兆时应及时就医。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使用加湿器维持室内适宜湿度,睡眠时抬高床头可减轻夜间呼吸困难。
非血管阻塞性肠缺血可能由低血压、心力衰竭、血管痉挛、药物副作用、肠系膜动脉狭窄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扩容、停用相关药物、血管扩张剂治疗、手术干预、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
1、低血压低血压可能导致肠道血流灌注不足,引发非血管阻塞性肠缺血。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措施包括快速补液恢复血容量,使用多巴胺注射液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同时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严重时需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2、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可能造成肠道低灌注状态。典型表现为进食后腹痛加重、体重下降。治疗需优化心功能,使用地高辛片等强心药物,配合呋塞米片利尿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可考虑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等机械辅助装置改善循环。
3、血管痉挛肠系膜血管痉挛会减少肠道血液供应,常见于吸烟、寒冷刺激等情况。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脐周绞痛。可使用硝酸甘油注射液缓解血管痉挛,配合罂粟碱注射液改善微循环。长期管理需戒烟并避免诱发因素。
4、药物副作用某些血管收缩药物如麦角胺可能导致肠道血管收缩。临床表现为用药后突发腹痛。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改用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解除血管痉挛。必要时需进行肠镜检查评估黏膜损伤程度。
5、肠系膜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虽未完全阻塞,但可能导致慢性肠道缺血。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恐食症。轻症可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控制血脂,严重狭窄需行血管成形术或搭桥手术。术后需长期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预防血栓形成。
非血管阻塞性肠缺血患者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脱水诱发低灌注。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低脂易消化食物。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指标,定期复查肠系膜血管超声。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康复期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改善循环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