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吃饭喝奶又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急性胃肠炎、食物过敏、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水分、药物治疗、过敏原回避、手术复位等方式治疗。
1、喂养不当喂养姿势不正确或奶嘴孔过大可能导致婴幼儿吞咽空气过多。表现为进食后频繁吐奶,呕吐物多为未消化奶液。家长需采用45度斜抱姿势喂奶,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选择适合月龄的奶嘴,新生儿建议使用S号慢流量奶嘴。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胃肠功能紊乱腹部受凉或饮食转换过快可能引发胃肠蠕动异常。常见饭后30分钟内呕吐,可能伴有肠鸣音亢进。建议用38度热水袋热敷腹部,顺时针按摩脐周5分钟。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或口服蒙脱石散保护胃肠黏膜。注意保持足部保暖,避免赤脚行走。
3、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典型表现为喷射状呕吐伴蛋花汤样便,每日可达10余次。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呕吐剧烈时可暂禁食4小时。医生可能开具消旋卡多曲颗粒抑制肠道分泌,或使用蒙脱石混悬液吸附毒素。家长需做好呕吐物消毒处理。
4、食物过敏牛奶蛋白过敏多见于配方奶喂养婴儿。除呕吐外可能出现荨麻疹或肛周红肿。应立即停用普通配方奶粉,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严重过敏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抗过敏,或配合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治疗。添加辅食应遵循每次只引入1种新食物的原则。
5、肠套叠婴幼儿肠道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肠管嵌套。特征性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及腹部包块。发病12小时内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超过24小时可能需剖腹手术。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蜷腿哭闹、拒绝进食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进行B超检查。术后需流质饮食3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建议家长记录孩子呕吐频率与性状,保持口腔清洁以防误吸。呕吐后2小时内避免进食,可少量多次喂服补液盐。注意观察尿量变化,6小时无排尿需急诊就医。居家护理期间准备专用呕吐袋,及时更换被污染的衣物床单。恢复期饮食应从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食物开始,避免油腻甜食。如出现嗜睡、前囟凹陷等脱水表现,或呕吐物带血丝、胆汁样液体时,须立即前往儿科急诊。
母乳喂养的宝宝便秘可以通过调整母亲饮食、增加宝宝活动量、按摩腹部等方式缓解。
母乳喂养的宝宝便秘可能与母亲饮食过于精细、宝宝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水分摄入不足等因素有关。母亲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食用燕麦、西蓝花、火龙果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每日在宝宝清醒时帮助其做蹬腿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喂奶后1小时可用掌心顺时针轻柔按摩宝宝脐周3-5分钟,每日重复进行2-3次。若便秘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哭闹、腹胀,需及时就医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
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均衡,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过度劳累。观察宝宝排便频率及性状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咨询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