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链球菌筛查是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是否存在乙型链球菌感染的方法,主要用于孕妇产前检查及新生儿感染风险评估。筛查方式主要有阴道及直肠拭子采样、细菌培养法、核酸检测法等。乙型链球菌是围产期母婴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能导致新生儿败血症、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1、筛查对象所有妊娠35-37周的孕妇均建议进行乙型链球菌筛查。存在早产风险、既往有乙型链球菌感染史或不明原因死胎史的孕妇需提前筛查。新生儿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呼吸窘迫等症状时也需进行紧急筛查。筛查前无须空腹或特殊准备,但应避开月经期及阴道用药期间采样。
2、采样方法标准采样需同时采集阴道下1/3处和直肠肛周分泌物。使用无菌棉拭子沿阴道后壁旋转取样,直肠采样时拭子需插入肛门2-3厘米旋转。采样后需立即送检,若延迟超过24小时需使用专用转运培养基。采样过程可能引起轻微不适但无创伤性,孕妇可正常活动。
3、检测技术传统细菌培养法需将样本接种于血琼脂平板,观察β溶血现象确认菌落,耗时48-72小时。快速核酸检测技术可在2小时内获得结果,敏感度超过90%。部分医疗机构采用显色培养基缩短培养时间至24小时。阳性结果需进行药敏试验指导抗生素选择。
4、结果解读筛查阳性表示生殖道或直肠存在乙型链球菌定植,不代表活动性感染。阴性结果在8周内有效,超期需重复筛查。早产孕妇即使筛查阴性,临产时仍需预防性用药。既往阳性孕妇再次妊娠时可直接视为携带者,无须重复筛查。
5、临床处理筛查阳性孕妇分娩时需静脉注射青霉素类抗生素预防垂直传播。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或克林霉素。新生儿出生后需观察48小时,出现感染症状时立即进行血培养及腰椎穿刺检查。哺乳期母亲携带乙型链球菌不影响母乳喂养安全性。
建议孕妇按时完成产前乙型链球菌筛查,阳性者需与产科医生共同制定分娩计划。日常生活中注意会阴清洁,避免盆浴及阴道冲洗。筛查期间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出现异常分泌物或尿路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复查,分娩后6周需进行随访检测确认菌群状态。
地中海贫血筛查结果需结合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参数等指标综合判断,主要观察HbA2、HbF数值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参数。筛查结果可能提示携带者、轻型或中间型地中海贫血,需进一步基因检测确诊。
血红蛋白电泳中HbA2数值在3.5%-7%可能提示β地中海贫血携带者,若超过7%需警惕中间型或重型。α地中海贫血筛查中Hb Bart's胎儿血红蛋白阳性提示α基因缺失。红细胞平均体积低于80fL且平均血红蛋白含量低于27pg时,需结合铁代谢指标排除缺铁性贫血干扰。部分实验室会直接标注基因检测建议,如SEA型缺失或CD41-42突变等常见变异类型。
筛查报告若显示血红蛋白组分异常合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但铁蛋白正常或升高,高度怀疑地中海贫血。部分中间型患者可能出现HbH包涵体阳性。新生儿筛查中发现的Hb Bart's水肿胎儿综合征需立即干预。对于临界值结果,建议3个月后复查并完善家系调查,避免漏诊静止型携带者。
建议筛查异常者携带完整报告至血液科就诊,夫妻双方均为携带者时应接受产前诊断指导。日常需避免盲目补铁,定期监测血清铁蛋白,均衡摄入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改善红细胞代谢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