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能否抢救成功取决于抢救时机和措施是否及时有效。心脏骤停发生后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抢救成功率较高。
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心肺复苏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电除颤是治疗心室颤动的有效方法,越早实施效果越好。抢救过程中需要持续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在及时抢救后可以恢复自主循环和意识,但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心脏骤停超过10分钟未获得有效抢救,脑细胞会出现不可逆损伤,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高龄患者、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心脏骤停前存在长时间低血压或低氧血症等情况,抢救难度更大。部分患者即使恢复自主循环,也可能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或严重脑损伤导致死亡。
预防心脏骤停更为重要,冠心病患者应规律服药控制病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出现胸闷、胸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建议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心脏骤停抢救成功后需在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进行脑保护、维持循环稳定等治疗,康复期需根据情况进行心脏康复训练。
心肌梗死抢救成功后仍存在一定危险,需警惕再梗死、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即使血管再通治疗成功,坏死心肌的修复过程及后续康复管理仍直接影响预后。
心肌梗死抢救后1-3个月内属于高风险期。此阶段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新发血管病变,导致再梗死概率升高。部分患者因大面积心肌坏死可能出现心脏收缩功能下降,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颤等也可能突发,严重时可引发心源性猝死。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少数患者可能面临更复杂情况。合并糖尿病者血管内皮修复能力较差,易出现冠状动脉再狭窄。既往有慢性肾病者对抗栓药物代谢异常,既可能因药物蓄积导致出血,也可能因清除过快影响抗栓效果。心肌梗死后心包炎、室壁瘤等机械并发症虽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往往需要外科干预。
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需严格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配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脂稳斑。日常避免剧烈运动及情绪激动,每周监测血压、心率3次以上。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意识模糊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建议每3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及冠状动脉CT评估血管情况,由心内科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