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冻伤可能会引起硬肿症。硬肿症是新生儿因寒冷损伤导致的皮下脂肪硬化、水肿的疾病,多见于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冻伤后若未及时复温或护理不当,可能诱发硬肿症。
新生儿皮肤薄嫩、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时,皮下脂肪容易凝固形成硬块,伴随皮肤发红、发硬、水肿等症状。轻度冻伤若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如用温热毛巾包裹肢体、调整室温至26-28摄氏度,通常不会发展为硬肿症。但若冻伤面积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寒冷刺激会导致微循环障碍,脂肪组织分解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引发硬肿症,表现为四肢或躯干皮肤硬如橡皮、按压无凹陷,严重时可出现拒奶、哭声微弱等全身症状。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合并感染的新生儿风险更高。这类患儿体内棕色脂肪储备不足,产热能力差,轻微受凉即可导致体温不升。若冻伤后未及时就医,可能快速进展为重度硬肿症,甚至引发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需立即转入暖箱复温,并配合静脉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治疗。
日常需注意新生儿保暖,避免暴露于寒冷环境。发现皮肤发硬、肿胀时,禁止用力揉搓或局部热敷,应尽快就医。硬肿症患儿需住院监测体温、尿量及生命体征,恢复期可遵医嘱进行抚触按摩促进血液循环。
小孩子冻伤后可通过脱离寒冷环境、复温处理、局部用药、预防感染、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冻伤通常由低温暴露、血液循环障碍、防护不足、潮湿环境、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
1、脱离寒冷环境立即将儿童转移至温暖避风处,避免持续低温加重组织损伤。移除潮湿衣物,更换干燥保暖的衣物或毛毯包裹。注意避免摩擦或拍打冻伤部位,防止机械性损伤。若手脚冻伤可将其置于腋下或腹部取暖,利用体温缓慢复温。
2、复温处理使用38-42℃温水浸泡冻伤部位15-30分钟,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耳鼻等无法浸泡部位可用温热毛巾湿敷,每2分钟更换一次。复温过程中可能出现剧烈疼痛,可适当分散儿童注意力。禁止使用火烤、电热毯等快速加热方式,避免组织二次损伤。
3、局部用药一度冻伤可外用冻疮膏或肝素钠软膏促进血液循环。二度冻伤出现水疱时,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破溃创面需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速愈合。禁止自行挑破水疱或涂抹偏方药膏,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预防感染冻伤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创面。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碰撞。若出现红肿化脓、发热等症状,可能提示继发感染,需及时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严重冻伤可考虑接种破伤风疫苗预防并发症。
5、就医治疗三度以上冻伤需急诊处理,可能需静脉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微循环。坏死组织需手术清创,极重度病例或需截肢。合并低体温症者要监测核心体温,进行全身复温治疗。后期可能需高压氧舱治疗促进组织修复。
日常需加强儿童防冻教育,寒冷天气外出穿戴防风防水手套、帽子,衣物分层保暖。避免长时间静止暴露于寒风,每半小时活动四肢促进血液循环。饮食多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E,增强皮肤耐寒能力。冻伤愈合后注意防晒,新生皮肤对紫外线敏感。冬季洗澡水温不超过40℃,沐浴后及时涂抹保湿霜。若既往有冻伤史,气温低于5℃时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