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检查方法主要有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血清标志物检测、腹腔镜检查。
1、妇科检查:
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盆腔内触痛结节或固定包块,典型表现为子宫后倾固定、骶韧带增粗触痛。检查时需避开月经期,以免加重患者不适感。
2、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能清晰显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特征性"毛玻璃样"回声,对深部浸润型病灶的检出率可达60%。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常作为首选筛查手段。
3、磁共振成像:
MRI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0%,能清晰显示病灶与直肠、输尿管的解剖关系。T2加权像上病灶多呈现低信号,周围伴有纤维化反应。
4、血清标志物检测:
CA125水平升高可见于中重度患者,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新型标志物如Glycodelin、MMP-9等正在临床验证中。
5、腹腔镜检查:
作为诊断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蓝色或黑色病灶,同时进行病灶切除或电灼治疗。术中可对可疑病灶取活检进行病理确诊。
建议患者在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正常饮食作息。确诊后应建立长期管理计划,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病灶变化,适度进行瑜伽等舒缓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饮食上增加ω-3脂肪酸摄入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或不孕症状时需及时复诊评估。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主要有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及不孕。这些症状可能单独或合并出现,严重程度与病灶范围不完全相关。
1、痛经:
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是本病最典型表现,疼痛多始于月经来潮前1-2天,持续整个经期。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部或大腿内侧。异位内膜受卵巢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组织产生前列腺素是主要致痛原因。
2、慢性盆腔痛:
约70%患者出现非经期持续性下腹坠胀或钝痛,可能由盆腔粘连、盆腔充血或炎症反应导致。疼痛程度与体位变化、劳累相关,部分患者伴有排便痛或排尿不适感。
3、性交痛:
深部性交痛多见于子宫直肠陷凹或宫骶韧带病灶患者,因性交时碰撞或牵拉病灶引发。疼痛程度与病灶位置、深度相关,部分患者因此回避性生活。
4、月经异常:
40%患者出现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可能与卵巢功能异常、子宫腺肌病合并存在有关。部分患者月经前出现褐色分泌物,提示内膜异位病灶的周期性出血。
5、不孕:
约40%患者合并不孕,主要与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拾卵、卵巢功能异常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有关。中重度患者自然妊娠率显著降低。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经期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铁剂预防贫血,适量摄入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可减轻炎症反应;疼痛明显时可尝试热敷下腹部,但需警惕掩盖病情进展。确诊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育龄期女性建议尽早制定生育计划,必要时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