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可能由高血糖、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足部畸形等原因引起。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截肢,需引起重视。
1、高血糖: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导致足部血液循环不良和感觉减退。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可通过饮食调节、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片500mg每日两次来维持血糖稳定。
2、周围神经病变:高血糖导致神经纤维受损,足部感觉减退,容易受伤而不自知。定期检查足部,使用保湿霜防止皮肤干裂,穿舒适透气的鞋子,避免赤脚行走,可减少足部损伤风险。
3、血管病变:糖尿病引起血管硬化,足部供血不足,伤口难以愈合。改善血液循环的方法包括戒烟、控制血压如氨氯地平片5mg每日一次和血脂,适度运动如散步或游泳。
4、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下降,足部伤口容易感染。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及时处理小伤口,使用抗菌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每日两次预防感染。
5、足部畸形:长期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足部畸形,增加局部压力,形成溃疡。使用定制鞋垫或矫形器,定期进行足部检查,可减少足部畸形的发生。
糖尿病足患者需注重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是否有伤口或红肿,保持足部清洁干燥,穿合适的鞋子,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饮食上应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糙米,增加蔬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血糖控制。若出现足部溃疡、感染或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糖尿病足的分级主要依据溃疡的深度、感染程度以及缺血情况,通常采用Wagner分级系统进行评估。该分级系统将糖尿病足分为0级至5级,每级对应不同的病变特征和严重程度。
1、0级:皮肤完整无溃疡,但存在高危因素。患者可能出现足部畸形、胼胝或神经病变,但尚未形成溃疡。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赤脚行走以及穿着合适的鞋袜。
2、1级:浅表性溃疡,无感染。溃疡局限于皮肤表层,未涉及深层组织。治疗重点是局部清创、使用抗菌敷料,并控制血糖水平。患者需避免负重,定期更换敷料以促进愈合。
3、2级:深部溃疡,伴软组织感染。溃疡已涉及皮下组织,可能伴有蜂窝织炎或脓肿。治疗需在清创基础上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500mg每日两次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875mg每日两次,必要时进行引流。
4、3级:深部溃疡伴骨组织感染或脓肿。溃疡已累及骨骼,可能伴有骨髓炎。治疗需长期使用抗生素,如万古霉素1g每日两次,并结合外科清创手术。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感染扩散。
5、4级:局部坏疽,局限于足趾或前足。坏疽区域通常发黑、干燥,可能伴有剧烈疼痛。治疗需进行截肢手术,切除坏死组织以阻止感染蔓延。术后需密切监测伤口愈合情况,并控制血糖和感染。
6、5级:全足坏疽,需进行高位截肢。坏疽已蔓延至整个足部,可能危及生命。治疗需紧急进行膝上或膝下截肢手术,术后需长期康复护理,包括物理治疗和心理支持。
糖尿病足患者应注重饮食控制,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瘦肉。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推荐步行、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日常护理包括定期检查足部、修剪指甲、避免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以及穿着舒适透气的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