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确诊主要依据症状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及必要的检查手段,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如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等,了解症状的持续时间、频率及与饮食、情绪等因素的关系。病史采集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符合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腹部触诊、听诊等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腹部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或肿瘤。肠易激综合征通常无明显体征,但体格检查是确诊的重要环节。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检查等有助于排除感染、炎症或其他肠道疾病。C反应蛋白和血沉等炎症指标也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性肠病。
4、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结肠镜检查可排除肠道结构异常或肿瘤。结肠镜检查还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进一步排除其他疾病。
5、诊断标准: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需满足腹痛或腹部不适至少每周1次,持续3个月以上,且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同时需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的确诊需结合多种检查手段,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纤维食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缓解症状。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一般不严重,但症状反复发作可能影响生活质量。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通常与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刺激等因素有关。
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且间歇性发作,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规律作息、缓解压力等方式可有效控制症状。饮食上需避免辛辣刺激、高脂肪或产气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焦虑或抑郁诱发的症状;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解痉药、益生菌或调节肠道蠕动的药物。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持续加重的腹痛、体重下降、夜间腹泻或便血等症状,需警惕是否合并炎症性肠病、肠结核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若出现发热、贫血、肠梗阻等警示症状,或常规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完善肠镜、粪便检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记录饮食与症状的关联性,避免过度依赖药物。适当进行瑜伽、慢跑等舒缓运动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发酵食品如无糖酸奶可作为日常膳食补充。症状持续影响工作生活时,建议至消化内科或心理科联合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