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铁剂、治疗原发病、改善吸收功能、预防感染等方式治疗。儿童缺铁性贫血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遗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是基础治疗手段。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配合维生素C丰富的柑橘类水果可促进铁吸收。同时应减少浓茶、咖啡等抑制铁吸收的饮食。对于婴幼儿,需及时添加强化铁配方米粉等辅食。
2、补充铁剂口服铁剂是临床主要治疗方式,常用药物包括右旋糖酐铁口服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铁剂治疗需维持至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补充储存铁,整个疗程通常需要数月。用药期间可能出现黑便、胃肠道不适等反应。
3、治疗原发病针对肠道寄生虫感染需进行驱虫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根治性抗菌治疗。慢性消化道出血需通过胃镜、肠镜明确出血原因。炎症性肠病等慢性病需控制基础疾病活动度。遗传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特殊类型需基因检测确诊。
4、改善吸收功能合并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时需同步补充。胃酸缺乏者可配合维生素C或稀盐酸辅助铁吸收。乳糜泻患者需严格无麸质饮食。长期使用抑酸药物者需评估用药必要性。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益生菌调节。
5、预防感染缺铁患儿易继发反复呼吸道感染,需做好个人卫生防护。贫血纠正前应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中重度贫血患儿需限制剧烈运动预防心功能不全。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防止复发。
儿童缺铁性贫血治疗期间应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每日进行适度户外活动促进新陈代谢,但要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注意荤素搭配,每周摄入动物肝脏或血制品数次。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治疗过程中每2-4周复查血常规,直至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并稳定。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面色、活动耐力等变化,出现发热、乏力加重等情况及时复诊。
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缺铁性贫血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明显区别。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缺铁性贫血则因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两者主要有病因不同、症状差异、检查结果区别、治疗方式不同、预后不同等区别。
1、病因不同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与化学毒物接触、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缺铁性贫血常见于铁摄入不足、慢性失血或铁吸收障碍,如消化道出血、月经过多或长期素食。前者属于造血功能障碍,后者属于原料缺乏型贫血。
2、症状差异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症状,包括贫血相关的乏力苍白,白细胞减少导致的反复感染,血小板减少引发的出血倾向。缺铁性贫血以贫血症状为主,可能出现匙状甲、口角炎等特异性表现,但通常不伴感染和出血倾向。
3、检查结果区别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显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穿刺可见骨髓增生低下。缺铁性贫血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骨髓铁染色显示细胞内铁和细胞外铁减少,但骨髓增生通常活跃。
4、治疗方式不同再生障碍性贫血需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严重者需造血干细胞移植。缺铁性贫血以补铁治疗为主,常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琥珀酸亚铁片等,同时需纠正缺铁原因。
5、预后不同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预后较差,五年生存率较低,部分患者可能转化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缺铁性贫血预后良好,规范补铁后血红蛋白多可在两个月内恢复正常,但需预防复发。
贫血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避免感染,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血。缺铁性贫血患者可适量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铁食物摄入,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两类贫血患者均需定期复查血常规,遵医嘱规范治疗,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