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手术通过高频电磁波产生热能破坏肌瘤组织,主要操作步骤包括术前评估、影像引导定位、局部麻醉、微波电极穿刺及消融治疗。
1、术前评估:
需完善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明确肌瘤大小、数量及位置,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及麻醉耐受性。合并严重贫血者需先纠正血红蛋白水平,黏膜下肌瘤需结合宫腔镜评估。
2、影像引导定位:
在超声实时监测下确定穿刺路径,避开肠管、膀胱等重要脏器。对于后壁肌瘤可能需采用经阴道超声引导,多发肌瘤需规划分次消融方案。
3、局部麻醉:
采用利多卡因进行皮肤及穿刺路径浸润麻醉,直径超过5厘米的肌瘤可能需静脉镇静镇痛。麻醉起效后于皮肤作3毫米切口便于电极穿刺。
4、微波电极穿刺:
将套管针穿刺至肌瘤中心,确认位置后导入微波电极。根据肌瘤体积调整消融功率通常30-50瓦及时间,单次消融范围可覆盖3-4厘米直径病灶。
5、消融治疗:
启动微波发生器使组织温度升至60℃以上致蛋白质变性,超声监测下可见强回声气化带。对于不规则肌瘤需多角度调整电极进行分次消融,术后即刻评估无灌注区范围。
术后需卧床观察4-6小时监测生命体征,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及盆浴。建议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评估肌瘤缩小情况,期间出现持续发热或剧烈腹痛需及时就诊。日常饮食可增加深色蔬菜及豆制品摄入,规律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但应避免涉及腹部发力的运动项目。注意观察月经量变化,术后3个月内避孕以便子宫修复。
宫颈炎一般可以进行微波治疗,但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宫颈炎多由病原体感染、机械性刺激或化学物质损伤等因素导致,表现为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症状。
微波治疗通过高频电磁波产生热效应,促进局部组织修复和炎症消退。对于慢性宫颈炎伴宫颈糜烂或息肉样增生患者,微波可有效破坏病变组织并减少分泌物。治疗过程需避开月经期,术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或水样排液,通常1-2周内恢复。该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愈合快的特点,门诊即可完成。
急性宫颈炎伴明显化脓性感染时不宜立即微波治疗,需先控制急性炎症。合并未控制的阴道炎、盆腔炎或妊娠期患者禁用该疗法。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影响创面愈合,需谨慎评估。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宫颈管粘连,需配合防粘连药物使用。
术后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盆浴和性生活1-2个月。定期复查确认创面愈合情况,若出现持续出血、发热或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诊。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避免频繁阴道冲洗,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合并病原体感染者需伴侣同治,治疗期间建议使用避孕套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