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白内障可能导致失明,但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先天性白内障是出生时或婴幼儿期出现的晶状体混浊,主要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视力损害程度取决于混浊范围、位置及是否合并其他眼部异常。
晶状体混浊程度较轻且位于周边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度视力模糊或对光敏感,通过光学矫正或密切观察可维持基本视觉功能。若混浊位于瞳孔区或发展为全白内障,光线无法正常到达视网膜,将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甚至失明。部分患儿可能合并小眼球、青光眼等发育异常,进一步增加治疗难度。
未及时治疗的致密性白内障几乎必然造成严重弱视,婴幼儿视觉系统在出生后6-8个月处于关键发育期,此期间持续视觉输入阻断会导致大脑视觉皮层不可逆损伤。约三成双侧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因错过手术时机导致终身低视力,单侧病例失明风险更高达五成。
建议出生后6周内完成首次眼科筛查,确诊后3个月内实施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需坚持长达数年的屈光矫正和遮盖治疗,配合视觉训练可显著改善预后。母乳喂养期间注意补充维生素A,避免患儿接触强光刺激。家长应定期监测患儿视力变化,发现眼球震颤、斜视等异常立即复诊。
白塞病不一定会失明,但眼部受累时可能造成视力损害。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可累及口腔、生殖器、皮肤、关节、血管及神经系统,眼部病变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
白塞病眼部病变主要表现为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反复发作可能导致玻璃体混浊、黄斑水肿甚至视神经萎缩。若未及时干预,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或失明。但通过早期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得到有效控制。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软胶囊、硫唑嘌呤片等药物能减轻炎症反应,生物制剂如阿达木单抗注射液也可用于难治性病例。
患者需定期眼科随访,避免强光刺激,保持眼部清洁。出现视物模糊、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