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早期通常不建议直接切除子宫。治疗方案需结合肿瘤分期、患者年龄及生育需求综合评估,主要处理方式包括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根治性手术、放疗及药物治疗。
1、保留生育手术:
对于IA期无肌层浸润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年轻患者可考虑孕激素治疗或宫腔镜病灶切除。这类治疗需严格随访,每3-6个月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监测复发。
2、根治性手术:
标准术式为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适用于IB期及以上或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类型。手术需同时行盆腔淋巴结清扫,必要时切除大网膜。术后病理结果将指导后续辅助治疗。
3、放射治疗:
对于手术高危因素患者,术后需补充放疗。体外放疗主要针对盆腔淋巴结转移风险区,腔内放疗用于阴道残端预防性照射。单纯放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者。
4、药物治疗:
晚期或复发患者可采用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紫杉醇、卡铂等。激素治疗适用于孕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药物如甲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等。
5、综合评估:
治疗方案需经多学科团队讨论,考虑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因素。基因检测可指导靶向治疗选择,如帕博利珠单抗用于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患者。
术后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促进伤口愈合。规律进行盆底肌训练改善排尿功能,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3个月。定期复查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注意异常阴道出血或盆腔疼痛症状。保持乐观心态,参加患者互助小组获取心理支持。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减少高脂高糖饮食摄入。
子宫癌症早期症状可能包括异常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盆腔疼痛、排尿不适以及体重下降。子宫癌症通常由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等疾病引起,高危因素包括长期雌激素暴露、肥胖、糖尿病等。
1、异常阴道出血非经期出血或绝经后出血是子宫癌症的典型早期表现。出血量可能较少,呈现点滴状或间歇性,容易被误认为月经不调。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后接触性出血。这种情况与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或肿瘤表面血管破裂有关,需通过阴道超声和子宫内膜活检确诊。
2、阴道分泌物增多水样或血性分泌物持续出现,可能伴有异味。分泌物增多源于肿瘤组织坏死或合并感染,区别于正常白带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晚期可能出现脓血性分泌物,但早期多为稀薄液体。
3、盆腔疼痛下腹隐痛或坠胀感在休息后不缓解,可能放射至腰骶部。疼痛与肿瘤增大压迫神经或引发子宫收缩有关,早期疼痛程度较轻但呈持续性。部分患者会在排尿排便时出现疼痛加重。
4、排尿不适尿频尿急但无尿痛,可能伴随排尿困难。肿瘤压迫膀胱或侵犯膀胱神经会导致排尿习惯改变,早期症状与尿路感染相似但抗生素治疗无效。严重时可能出现血尿或尿失禁。
5、体重下降无明显诱因的体重减轻,可能伴随食欲减退。癌症消耗性代谢会导致体内蛋白分解加速,早期体重下降幅度约为原体重的百分之五左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头晕。
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尽早就诊妇科,完善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避免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饮食注意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优质蛋白摄入,定期进行妇科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适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力,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