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皮肤苍白湿冷、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尿量减少等症状。感染性休克是严重感染导致的循环衰竭,可能由肺炎、腹膜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引起。
1、寒战高热感染性休克早期常出现突发寒战,随后体温迅速升高至39摄氏度以上。这种高热多由细菌内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常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四肢冰冷与躯干发热并存的现象,需监测体温变化并配合物理降温。
2、皮肤苍白湿冷由于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患者皮肤呈现大理石样花纹或苍白发绀,伴有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超过3秒,提示外周血管收缩。这种表现与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有关,需注意肢体末端保暖。
3、呼吸急促患者呼吸频率常超过30次/分,可能出现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这与组织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相关。严重时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及时进行氧疗支持。
4、意识模糊脑灌注不足导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等意识障碍。可能与炎症介质损伤血脑屏障、脑细胞代谢紊乱有关。需密切观察瞳孔变化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5、尿量减少每小时尿量少于0.5毫升/千克提示肾灌注不足,是休克进展的重要标志。肾前性因素与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相关,需警惕急性肾损伤的发生。
感染性休克属于急危重症,建议立即就医治疗。日常需加强个人卫生防护,避免创伤感染,控制慢性基础疾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压下降时,应及时测量体温血压并记录症状变化,就医时详细告知医生症状出现时间和演变过程。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环境通风,遵照医嘱完成抗感染疗程。
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护理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持器官功能、控制感染源及提供心理支持。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感染源控制、营养支持和并发症预防。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每1-2小时记录一次。重点关注平均动脉压是否维持在65毫米汞柱以上,中心静脉压控制在8-12厘米水柱。出现心律失常或氧合恶化时需立即通知医生,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
2、液体复苏管理按照指南进行晶体液快速输注,30分钟内输注500-1000毫升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通过被动抬腿试验评估容量反应性,避免过量输液导致肺水肿。监测颈静脉充盈度、肺部湿啰音等容量超负荷征象,必要时使用利尿剂。
3、血管活性药物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时,遵医嘱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灌注压。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起始剂量为0.05微克/千克/分钟,根据血压调整输注速度。同时监测四肢末梢温度、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等组织灌注指标。
4、感染源控制采集血培养、痰培养等标本后,尽早使用广谱抗生素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于明确感染灶如腹腔脓肿、坏死性筋膜炎等,协助做好术前准备。维持导管护理规范,每72小时更换敷料,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及时拔除。
5、并发症预防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保护骨突部位。进行下肢气压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吞咽评估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监测胃残余量预防误吸,床头持续抬高30-45度。出现谵妄时减少环境刺激,必要时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
感染性休克护理需维持室温24-26摄氏度,使用温毯防止低体温。记录24小时出入量,保持每日尿量大于0.5毫升/千克/小时。提供肠内营养时从20毫升/小时起始,逐步增加至目标量。康复期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踝泵运动,每天3次每次15分钟。出院前教育患者识别发热、意识改变等复发征兆,强调按时复查炎症指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