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通常<100×10⁹/L),可能由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引起。
1、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为主要特征,可伴随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免疫抑制剂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所致,常见皮肤黏膜出血点、牙龈渗血,急性期需静脉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慢性期可选用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3、脾功能亢进脾脏异常增大加速血小板破坏,多伴有门静脉高压表现,部分病例需行脾切除术。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联合血小板输注支持。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态造血导致血小板成熟障碍,易进展为白血病,需根据国际预后评分系统选择去甲基化药物或化疗方案。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慎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定期监测血常规变化,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出血征兆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