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同时也涉及心理因素。精神疾病通常指影响情绪、思维或行为的大脑功能异常,抑郁症符合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心理因素如长期压力或创伤事件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抑郁症的核心病理机制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有关,特别是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的功能紊乱。这类生物学改变可通过抗抑郁药物调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同时,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认知扭曲等心理问题,需要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手段改善。
从诊断体系看,国际疾病分类与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均将抑郁症归类于精神障碍范畴。其诊断需满足特定症状标准及持续时间,并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情绪问题。治疗上通常采用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严重病例可能需联合物理治疗。
日常护理需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避免酒精摄入。家属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鼓励其坚持治疗。若出现自杀倾向或社会功能严重受损,须立即联系精神科医生。抑郁症具有较高复发率,即使症状缓解也建议维持期治疗。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疾病,而非单纯的心理疾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情感、感知和行为障碍为特征的慢性精神障碍,通常需要药物干预和长期管理。
1、疾病性质精神分裂症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与大脑神经递质异常、遗传因素及脑结构改变密切相关。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被认为是核心发病机制,患者常出现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以及情感淡漠、社交退缩等阴性症状。这类病理改变需通过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调节,心理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
2、诊断标准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精神分裂症需满足至少一个月持续存在的特征性症状,如思维散漫、被控制感或评论性幻听。诊断需排除物质滥用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通常由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访谈和量表评估确诊,心理评估工具仅用于辅助筛查。
3、治疗方式一线治疗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为主,阿立哌唑口崩片可改善阳性症状,喹硫平缓释片有助于稳定情绪。部分难治性病例可能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虽可帮助患者应对症状,但无法替代药物对病理机制的纠正作用。
4、病程特点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呈慢性迁延病程,约60%患者存在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复发率高与停药密切相关,需终身随访管理。心理应激可能诱发症状波动,但非根本病因,这与焦虑症等心理疾病有本质区别。
5、社会认知公众常将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混淆,实际上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客观病理改变,脑影像学可观察到侧脑室扩大等结构异常。疾病污名化导致部分家属寻求心理咨询而非规范精神科治疗,可能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坚持遵医嘱用药,家属应学习疾病知识避免错误归因。维持规律作息,限制咖啡因摄入,参与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功能康复。定期复诊评估药物疗效,出现症状加重时须及时联系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加心理治疗频次替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