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后尿频通常出现在孕6周至孕12周,主要由子宫增大压迫膀胱、激素水平变化、泌尿系统感染、饮水量增加以及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
1、子宫压迫:
随着孕周增加,子宫逐渐增大并前倾压迫膀胱,导致膀胱储尿容量减少。这种机械性压迫在孕早期尤为明显,尤其在胎儿着床于子宫前壁时症状更显著。建议采取侧卧位减轻压迫,避免长时间站立。
2、激素影响:
孕激素水平升高会使泌尿系统平滑肌松弛,肾血流量增加导致尿量增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膀胱黏膜的刺激也会加重尿意。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分娩后激素水平回落即可缓解。
3、尿路感染:
妊娠期免疫力下降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感染除尿频外多伴有尿急、尿痛或发热,需通过尿常规检查确诊。确诊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胎儿安全的抗生素。
4、饮水增多:
孕妇基础代谢率提高及血容量扩张,对水分的需求较孕前增加30%-50%。部分孕妇因担心脱水而主动增加饮水量,建议每日饮水量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睡前2小时减少饮水。
5、精神紧张:
初孕妇对妊娠的焦虑可能引发神经性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但尿量少。可通过孕妇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孕期出现尿频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选择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饮食上可适量食用冬瓜、薏仁等利水食材,避免摄入咖啡、浓茶等利尿饮品。如伴随血尿、排尿灼痛或下腹坠胀,需立即就医排除妊娠合并症。适度进行凯格尔运动能增强盆底肌力量,但单次排尿时不宜过度用力,防止诱发宫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