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面长霉菌可通过抗真菌治疗、局部清洁、保持干燥、避免刺激、定期复查等方式治理好。霉菌性外耳道炎通常由真菌感染、潮湿环境、耳道损伤、免疫力低下、不当挖耳等原因引起。
1、抗真菌治疗:
霉菌性外耳道炎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常见药物包括克霉唑滴耳液、硝酸咪康唑乳膏、氟康唑口服制剂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根据感染程度选择局部或全身用药。治疗期间需避免自行停药,防止真菌产生耐药性。
2、局部清洁:
耳道内真菌团块需由专业医生进行清理,避免自行掏耳导致损伤。医生会使用负压吸引或生理盐水冲洗清除菌丝和分泌物。清洁后配合抗真菌药物效果更佳,但切忌用力过猛造成耳道黏膜破损。
3、保持干燥:
潮湿环境是真菌繁殖的重要条件,治疗后需保持耳道干燥。洗浴时可用防水耳塞阻挡进水,游泳后及时用吹风机低温档吹干外耳道。避免长期佩戴耳机或助听器,减少耳道密闭时间。
4、避免刺激:
治疗期间禁止挖耳、抓挠等行为,防止加重炎症。避免使用含酒精或刺激性成分的滴耳液,不要随意使用棉签清理耳道。合并瘙痒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止痒药物,不可强行止痒。
5、定期复查:
真菌感染易复发,需按医嘱定期复诊观察疗效。症状消失后仍需巩固治疗1-2周,通过耳内镜和真菌培养确认根治。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需延长随访时间,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日常应注意保持耳部清洁干燥,洗头洗澡时避免污水入耳。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等增强免疫力,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共用挖耳工具,改掉频繁掏耳习惯。游泳时可佩戴专业耳塞防护,发现耳道潮湿及时用干净棉球吸干。若出现耳痛、流脓或听力下降需立即就医,防止感染扩散至中耳。
褥疮可通过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减压垫、局部用药、营养支持等方式护理。褥疮通常由长期受压、摩擦刺激、营养不良、潮湿环境、感觉障碍等因素引起。
1、定期翻身每两小时帮助患者改变体位一次,避免骨突部位持续受压。侧卧位时保持30度倾斜,背部垫软枕分散压力。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拽导致皮肤摩擦损伤。夜间需维持翻身频率,可使用定时器提醒。瘫痪患者需借助他人或电动翻身床辅助。
2、清洁干燥每日用温水清洁受压部位,禁用刺激性肥皂。大小便污染后立即清洗,轻柔拍干而非擦拭。出汗较多者更换吸湿性好的棉质衣物。皮肤皱褶处可扑少量爽身粉,但开放性伤口禁用。使用pH值平衡的皮肤清洗液能更好保护屏障功能。
3、减压垫选择交替压力气垫床或记忆棉床垫分散体压。坐轮椅时使用凝胶减压坐垫,每15分钟做抬臀减压动作。骨突处贴敷水胶体敷料缓冲压力,但需每日检查皮肤状况。严重营养不良者需使用悬浮式减压系统。所有减压装置需配合翻身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4、局部用药一期红斑期可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浅表溃烂使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深度坏死创面需清创后覆盖藻酸盐敷料。合并感染时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菌药物。所有外用药前需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禁止使用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
5、营养支持每日保证每公斤体重1.2-1.5克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羹、鱼肉泥等。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锌剂加速创面愈合。贫血者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吞咽障碍患者采用肠内营养制剂。每周监测血清白蛋白水平,调整营养方案。
护理褥疮需建立个性化护理计划,记录每次翻身时间和皮肤变化。每日检查全身皮肤,尤其骶尾、足跟等骨突部位。室温维持在24-26度避免出汗过多。床单保持平整无皱褶,使用纯棉材质减少摩擦。与医护人员保持沟通,三期以上褥疮需结合清创换药等专业处理。预防新发褥疮比治疗更为重要,需长期坚持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