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可能由饮食不当、病原体感染、药物刺激、过敏反应、肠道缺血等原因引起。患者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
1、饮食不当食用腐败变质食物或暴饮暴食会直接刺激胃肠黏膜。生冷辛辣食物可能诱发肠道痉挛。过量饮酒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这类情况可通过短期禁食后逐步恢复清淡饮食缓解症状。
2、病原体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污染食物后引发感染。部分患者伴随里急后重或黏液血便。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或抗原检测。
3、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化疗药物会引起肠上皮细胞凋亡。常见症状为水样腹泻伴腹部绞痛,停药后多可自行缓解。
4、过敏反应牛奶蛋白或海鲜类食物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麸质不耐受导致乳糜泻患者出现脂肪泻。部分患者伴有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等过敏表现。
5、肠道缺血肠系膜动脉栓塞或低血压导致肠道灌注不足。多见于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典型表现为剧烈腹痛与便血。需紧急进行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急性期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质饮食,症状缓解后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消旋卡多曲等药物。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避免摄入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急性肠炎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急性肠炎通常由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物中毒、药物刺激、过敏反应、肠道缺血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发病初期建议禁食4-6小时,待呕吐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稀粥等低纤维食物。随着症状改善可逐步过渡到低脂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乳制品、高糖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复期应少量多餐,每日5-6餐,每次进食量不超过200毫升。
2、补充水分每15-20分钟补充50-100毫升口服补液盐,24小时补液量应达到每公斤体重50-100毫升。可选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溶液,含钠75mmol/L、葡萄糖75mmol/L。若出现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进行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细菌性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腹痛明显者可短期使用山莨菪碱解痉,但发热超过38.5℃时应避免使用洛哌丁胺等止泻药。
4、物理治疗腹部热敷可缓解肠痉挛,使用40-45℃热水袋隔毛巾敷于脐周,每次15-20分钟。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手法需轻柔,避开右下腹麦氏点区域。发热时可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
5、手术治疗当出现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并发症时需急诊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肠段切除术、肠造瘘术等,术后需禁食胃肠减压,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缺血性肠炎若发生肠坏死,需在发病6-8小时内行血管介入或肠切除手术。
恢复期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需循序渐进,2-3周内避免摄入酒精、咖啡因及高脂食物。注意餐具消毒,处理食物前彻底洗手。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意识改变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日常可适量补充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但免疫缺陷患者使用前需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