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可能由饮食不当、病原体感染、药物刺激、过敏反应、肠道缺血等原因引起。患者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
1、饮食不当食用腐败变质食物或暴饮暴食会直接刺激胃肠黏膜。生冷辛辣食物可能诱发肠道痉挛。过量饮酒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这类情况可通过短期禁食后逐步恢复清淡饮食缓解症状。
2、病原体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污染食物后引发感染。部分患者伴随里急后重或黏液血便。确诊需进行粪便培养或抗原检测。
3、药物刺激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肠黏膜屏障功能。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化疗药物会引起肠上皮细胞凋亡。常见症状为水样腹泻伴腹部绞痛,停药后多可自行缓解。
4、过敏反应牛奶蛋白或海鲜类食物可能引发IgE介导的过敏反应。麸质不耐受导致乳糜泻患者出现脂肪泻。部分患者伴有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等过敏表现。
5、肠道缺血肠系膜动脉栓塞或低血压导致肠道灌注不足。多见于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典型表现为剧烈腹痛与便血。需紧急进行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急性期建议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质饮食,症状缓解后过渡到稀饭、面条等半流质。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消旋卡多曲等药物。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避免摄入乳制品及高纤维食物。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
小儿急性肠炎通常会出现发热,还可能伴随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小儿急性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发热是常见症状之一,体温可能超过38摄氏度。呕吐多为进食后立即发生,呕吐物可能含有未消化食物或胆汁。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便,严重时可能出现血便。腹痛多为阵发性脐周疼痛,患儿可能因疼痛哭闹不安。病毒性肠炎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多见,细菌性肠炎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时,家长需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饮食宜选择米汤、稀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或高糖饮食。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