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癫痫发作、脑水肿、水电解质紊乱和精神障碍。
1、肺部感染: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因意识障碍导致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误吸。长期卧床也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常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进行痰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同时加强翻身拍背等护理措施。
2、癫痫发作:
脑实质炎症损伤神经元细胞膜稳定性,异常放电引发癫痫。发作类型以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多见,可能发展为癫痫持续状态。需监测脑电图变化,及时使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症状。
3、脑水肿:
炎症反应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与细胞毒性水肿并存。表现为头痛加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需通过头部CT监测,采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4、水电解质紊乱:
中枢性调节功能障碍引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常见低钠血症。高热、呕吐等因素也可导致脱水或电解质失衡。需严格记录出入量,定期检测血钠、血钾等指标,针对性补充电解质。
5、精神障碍:
颞叶和边缘系统受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淡漠或行为异常。部分患者恢复期仍存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后遗症,需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和康复训练。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康复期需保证充足营养摄入,优先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蛋类和新鲜果蔬。适度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定期复查脑电图和头部影像学检查。心理疏导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尤为重要,可通过记忆训练、社交互动等方式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一岁孩子常见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幼儿急疹、腹泻病、湿疹、鹅口疮等。这些疾病多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环境刺激或病原体感染有关,需家长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并及时干预。
1、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或低热。患儿可能出现烦躁、食欲下降。治疗以对症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缓解症状,配合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护理。保持室内湿度有助于减轻鼻黏膜充血。
2、幼儿急疹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感染导致,特征为持续高热3-5天后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发热期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皮疹无须特殊处理。家长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穿盖过厚衣物,体温超过38.5℃时建议就医。
3、腹泻病轮状病毒或饮食不当易引发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水样便,可能伴呕吐。需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母乳喂养应继续,人工喂养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奶粉。出现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需立即就诊。
4、湿疹湿疹与皮肤屏障功能缺陷或过敏有关,表现为面部或关节屈侧红斑、丘疹伴瘙痒。建议使用低敏润肤霜保湿,严重时遵医嘱外用氢化可的松乳膏。避免过度清洁,衣物选择纯棉材质。母乳喂养母亲需排查饮食中牛奶、鸡蛋等过敏原。
5、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口腔黏膜形成乳白色伪膜,可能影响进食。可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患处,奶具需煮沸消毒。哺乳前后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母亲乳头。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注意口腔卫生可降低复发概率。
家长应定期测量体温观察病情变化,记录饮食、排便等日常情况。保持居室通风但避免直吹冷风,玩具餐具定期消毒。接种疫苗可预防部分传染性疾病,如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出现持续高热、拒食、嗜睡或皮疹扩散等情况时,须及时至儿科门诊就诊。日常护理中注意手部清洁,接触患儿前后均需洗手,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