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和医源性传播五种途径传染。
1、血液传播:
接触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是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制品、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时器械消毒不彻底。病毒可通过微小伤口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2、母婴传播:
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宫内感染和哺乳传播风险较低。实施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可有效降低传播概率。
3、性接触传播:
无防护性行为可能造成病毒传播。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含有病毒,黏膜损伤会增加感染风险。使用安全套可显著降低传播可能性。
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长期共同生活可能通过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个人物品传播。病毒可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日常接触如共餐、拥抱不会传播。
5、医源性传播:
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传播。包括牙科器械、内窥镜、手术器械等。规范的消毒灭菌程序和一次性用品使用可杜绝此类传播。
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需从传播途径入手。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水平。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注意伤口防护。医疗操作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感染者应避免饮酒,保持规律作息,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肝脏负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超声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淋球菌感染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母婴传播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毛巾等物品传播。淋球菌感染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主要影响泌尿生殖系统,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性接触传播是淋球菌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淋病奈瑟菌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通过无保护的阴道性交、肛交或口交可直接传播。男性感染者可能出现尿道分泌物增多、排尿疼痛等症状,女性感染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痛等症状。使用安全套可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淋球菌的孕妇在自然分娩时,胎儿经过产道可能接触病原体,导致新生儿发生淋球菌性结膜炎或肺炎。孕期规范产检和及时治疗可预防母婴传播。新生儿出生后应常规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眼部感染。
间接接触传播概率较低但不可忽视。淋球菌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但可能通过共用被污染的毛巾、浴巾、坐便器等物品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他人共用私人物品可减少感染风险。公共场所应注意消毒和防护。
淋球菌感染确诊后应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阿奇霉素片等。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性伴侣需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日常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饮食宜清淡,多饮水促进排尿,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治疗后需遵医嘱复查,确保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