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是生长在宫颈表面的良性赘生物,通常呈现为红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的指状或舌状突起,直径多在数毫米至2厘米之间,质地柔软易出血。宫颈息肉的形成可能与慢性炎症刺激、宫颈管黏膜增生、雌激素水平升高等因素有关。
1、外观特征宫颈息肉多呈单发,基底带蒂与宫颈相连,肉眼观察可见突出于宫颈口的肿物。新鲜息肉颜色鲜红,表面覆盖柱状上皮,长期存在的息肉可能因缺血呈暗紫色。部分息肉顶端可见糜烂或溃疡面,接触后易出现少量渗血。妇科检查时用窥器暴露宫颈即可直接观察到。
2、质地特点息肉组织质地柔软,类似鼻腔息肉,触诊时有海绵样弹性感。带蒂息肉可随宫颈移动,用棉签轻推时可见摆动。少数纤维化明显的息肉质地偏硬,但不会出现岩石样坚硬感。病理检查可见息肉由宫颈管黏膜的腺体和纤维血管束构成,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
3、伴随症状多数宫颈息肉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点滴出血或白带增多。当息肉体积较大时可能引起阴道异物感,绝经后妇女的息肉可能伴随阴道少量流血。合并感染时可见脓性分泌物,但发热等全身症状罕见。
4、鉴别特征需要与宫颈肌瘤、宫颈癌等疾病鉴别。宫颈肌瘤质地更硬且基底宽大,宫颈癌病灶常呈菜花状且触之易碎。息肉恶变概率极低,但外观不典型或生长迅速的息肉需通过病理检查排除不典型增生。阴道镜检查可见息肉表面血管规则,无醋酸白色上皮等癌前病变表现。
5、检查方法除妇科常规检查外,可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变。超声检查能确定息肉基底位置及血供情况,宫腔镜可观察息肉是否源自宫颈管内。治疗前建议行HPV检测,巨大息肉或反复复发者需做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是确诊金标准,能明确息肉性质及是否伴发鳞状上皮化生。
发现宫颈息肉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减少局部刺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选择棉质透气内裤,月经期勤换卫生巾。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C增强黏膜修复能力,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出现异常出血或分泌物增多时及时就诊。息肉摘除术后需遵医嘱抗感染治疗,术后两周内禁止盆浴和游泳。
子宫颈息肉是生长在子宫颈管或子宫颈外口的良性赘生物,主要由慢性炎症刺激、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分泌物增多等。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子宫颈炎或阴道炎反复刺激可导致局部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患者可能伴随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症状。治疗需控制感染,可遵医嘱使用保妇康栓、消糜栓等药物,必要时行息肉摘除术。
2、激素水平异常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促使子宫颈内膜过度生长形成息肉。这类患者常合并月经紊乱,需通过激素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调节内分泌,息肉较大时需手术切除。
3、血管异常增生子宫颈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可形成带蒂的血管性息肉,易发生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可见紫红色柔软肿物,确诊后建议行电切术或冷冻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排除恶变。
4、妊娠期变化孕妇因激素变化可能出现妊娠性息肉,通常产后自行消退。若引起反复出血或感染,可在妊娠中期行保守性摘除,避免使用宫缩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片等。
5、医源性因素多次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颈管黏膜导致息肉样增生。此类患者需排查宫内节育器移位等情况,治疗可选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辅助调节,配合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发现子宫颈息肉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E和硒元素,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建议每3-6个月复查妇科超声,观察息肉变化情况。若出现经期延长、分泌物异味等症状需及时就诊,绝经后新发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