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息肉是生长在子宫颈管或子宫颈外口的良性赘生物,主要由慢性炎症刺激、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异常阴道出血、分泌物增多等。
1、慢性炎症刺激长期子宫颈炎或阴道炎反复刺激可导致局部黏膜增生形成息肉。患者可能伴随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等症状。治疗需控制感染,可遵医嘱使用保妇康栓、消糜栓等药物,必要时行息肉摘除术。
2、激素水平异常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促使子宫颈内膜过度生长形成息肉。这类患者常合并月经紊乱,需通过激素检查确诊。治疗可选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调节内分泌,息肉较大时需手术切除。
3、血管异常增生子宫颈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可形成带蒂的血管性息肉,易发生接触性出血。妇科检查可见紫红色柔软肿物,确诊后建议行电切术或冷冻治疗,术后病理检查排除恶变。
4、妊娠期变化孕妇因激素变化可能出现妊娠性息肉,通常产后自行消退。若引起反复出血或感染,可在妊娠中期行保守性摘除,避免使用宫缩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片等。
5、医源性因素多次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颈管黏膜导致息肉样增生。此类患者需排查宫内节育器移位等情况,治疗可选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辅助调节,配合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发现子宫颈息肉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日常可适当补充维生素E和硒元素,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建议每3-6个月复查妇科超声,观察息肉变化情况。若出现经期延长、分泌物异味等症状需及时就诊,绝经后新发息肉需警惕恶变可能。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可能出现癌变,但概率与病变程度相关。低级别病变癌变风险较低,高级别病变需积极干预。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分为CIN1、CIN2、CIN3三级,其中CIN1属于低级别病变,约60%可自然消退,癌变概率不足1%。CIN2-3属于高级别病变,未经治疗时CIN3进展为浸润癌的概率可达12-40%。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主要诱因,病毒整合宿主细胞基因组可能导致抑癌基因失活。患者可能伴随接触性出血、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
定期宫颈癌筛查可早期发现病变,CIN1建议6-12个月复查,CIN2-3需行宫颈锥切术。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遵医嘱复查HPV和T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