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压管理、血脂调控、血糖控制及生活方式干预。
1、抗血小板治疗:
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案。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能需联合抗凝治疗。
2、血压管理:
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可降低复发风险。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波动过大。
3、血脂调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他汀类药物是首选,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需定期复查血脂水平,调整用药剂量。
4、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5、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是基础措施。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同时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饮食上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深海鱼类、坚果、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运动可选择快走、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心脑血管病的症状可能包括胸闷、头晕、肢体无力等。
心脑血管病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可能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脑卒中相关症状。长期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黑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先兆症状。
建议心脑血管病患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