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通常在症状消失后7-10天不再具有传染性。传染期主要集中在发病后的第一周,但病毒可能通过粪便持续排出数周。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粪便或疱疹液传播。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此时传染性最强。随着症状消退,病毒载量逐渐降低,但患者粪便中仍可能检测到病毒。建议患者在症状完全消失后继续隔离观察1-2周,避免与婴幼儿密切接触。日常需加强手卫生,对患儿衣物、玩具进行消毒处理。恢复期应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选择温凉流质食物减轻口腔不适。
若家庭成员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需按照疾控部门指导做好环境终末消毒。免疫功能低下者接触患者后,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预防性干预。
手足口病患儿一般是可以吃鸡蛋的,鸡蛋含有优质蛋白和多种营养素,有助于患儿恢复。但需注意患儿是否存在鸡蛋过敏或消化道症状加重的情况。
手足口病患儿在疾病期间需要保证营养摄入以支持免疫系统对抗病毒。鸡蛋中的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能为患儿提供必需氨基酸,蛋黄中的卵磷脂和维生素A、D等对黏膜修复有益。烹饪方式建议选择水煮蛋或蛋羹,避免油炸以减少胃肠负担。若患儿口腔疱疹疼痛明显,可将鸡蛋制作成蛋花汤等流质形态便于吞咽。部分患儿可能因病毒感染导致暂时性消化功能减弱,初次添加鸡蛋时应少量尝试并观察有无腹胀、腹泻等不适。
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合并鸡蛋蛋白过敏,表现为进食后出现皮疹加重、呕吐或呼吸急促等症状。急性期伴有严重口腔溃疡的患儿可能因咀嚼疼痛抗拒固体食物,此时可将鸡蛋与其他食材混合成糊状。如患儿既往有鸡蛋过敏史或进食后出现新发皮疹、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咨询医生。疾病高峰期伴随持续高热、进食困难的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方案。
患儿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除鸡蛋外可搭配米粥、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及新鲜果蔬泥。注意所有食材需充分加热,避免生冷食物刺激胃肠。每次进食后帮助患儿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餐具需单独消毒处理。若患儿出现持续拒食、尿量减少等脱水征兆,或发热超过3天未缓解,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