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术后疼痛可能由手术创伤、术后感染、肠粘连、阑尾残株炎或心理因素引起。
1、手术创伤:
手术过程中对腹壁和腹腔组织的切割、牵拉会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这种疼痛通常集中在切口周围,表现为胀痛或刺痛,术后2-3天最明显,随着组织修复会逐渐减轻。可通过医生指导的镇痛药物缓解,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减轻不适。
2、术后感染:
腹腔或切口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可能与术中污染、抵抗力下降有关。疼痛特点为持续性加重,伴随发热、切口红肿渗液。需进行血常规检查和超声诊断,确诊后需使用抗生素治疗,严重者需切口引流。感染控制后疼痛可明显缓解。
3、肠粘连:
手术刺激导致肠管与腹壁或其他器官异常黏连,可能在术后1-2周出现阵发性绞痛,伴腹胀、排气不畅。轻度粘连可通过腹部按摩、适当运动改善,严重粘连引起肠梗阻时需考虑二次手术松解。
4、阑尾残株炎:
当阑尾根部残留过长时,残留部分可能再次发炎。疼痛位置和性质与术前阑尾炎相似,多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上。需通过超声或CT确诊,症状轻微可药物保守治疗,反复发作需手术切除残端。
5、心理因素:
部分患者因对手术恐惧或过度关注创口,可能出现心因性疼痛。这种疼痛定位模糊,与体位无关,各项检查无异常。可通过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改善,必要时可配合专业心理治疗。
术后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少量多餐有助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2周后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1个月内禁止提重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出现持续发热、呕吐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淋浴时可用防水敷料保护,发现渗液及时处理。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预防便秘加重腹痛。
腹腔镜阑尾炎手术通常选择在脐部、左下腹和耻骨上方三个位置打孔。具体打孔位置需根据患者体型、阑尾炎症程度及医生操作习惯综合决定。
1、脐部切口:
脐部是腹腔镜手术最常用的主操作孔位置,此处切口长度约10毫米,用于置入腹腔镜镜头。脐部皮肤皱褶可自然隐藏疤痕,术后美观性较好。该位置接近腹腔中央,便于全面观察腹腔情况。
2、左下腹切口:
左下腹5毫米辅助操作孔通常位于髂前上棘内侧2-3厘米处。此处肌肉层较薄,穿刺损伤小,适合放置抓钳等器械。选择左侧可避免与主刀医生右手操作产生干扰。
3、耻骨上方切口:
耻骨联合上方2厘米处可设置第二个5毫米辅助孔。该位置有利于处理盆腔位阑尾,提供更好的器械操作角度。肥胖患者可选择更高位置以便器械到达阑尾区域。
4、特殊位置调整:
对于妊娠期患者需上移穿刺点避开增大的子宫,儿童患者因腹腔容积小需缩小穿刺点间距。既往腹部手术史者需避开粘连区域重新规划穿刺路径。
5、术中备用孔位:
当遇到阑尾周围脓肿或广泛粘连时,可能需要在右中腹增加穿刺孔。严重肥胖患者有时需在肋缘下增加操作孔以获得足够操作空间。
术后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切口疝。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多摄入高蛋白食物促进伤口愈合。建议术后一个月进行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发热、切口红肿等感染征象需及时就医。日常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但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腹部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