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障碍主要有短期抑郁反应、中期焦虑反应、长期混合情绪反应、品行障碍为主型及躯体症状为主型五种类型。该疾病通常由突发压力事件引发,表现为情绪行为异常超过正常应激反应程度。
1、短期抑郁反应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核心特征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可能与失业、考试失败等短期压力源有关,常伴随睡眠紊乱、食欲下降等生理症状。治疗以心理疏导为主,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配合正念训练缓解症状。
2、中期焦虑反应持续1-6个月以过度担忧、紧张不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婚姻危机、慢性疾病等中期压力情境,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劳拉西泮片、阿普唑仑片等抗焦虑药物可有效干预,同时需建立规律运动习惯。
3、长期混合情绪反应超过6个月同时存在抑郁和焦虑症状。多由移民适应、长期照顾病患等持续性压力导致,易出现情绪波动大、易激惹等表现。建议联合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如盐酸帕罗西汀片、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并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
4、品行障碍为主型突出表现为逃学、斗殴等行为问题。青少年群体多见,与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相关,可能伴有攻击性行为。需进行家庭治疗配合行为矫正,严重时可短期使用利培酮口服溶液等药物控制冲动行为。
5、躯体症状为主型以头痛、腹痛等躯体不适为主要诉求。常见于不善于情绪表达的个体,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症状与压力事件明显相关。推荐松弛训练联合小剂量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治疗,同时进行躯体症状的心理教育。
适应性障碍患者需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平衡。饮食上增加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摄入,避免高糖饮食加重情绪波动。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时间。建议家属参与治疗过程,学习非批判性倾听技巧,避免对患者症状过度关注或忽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伤念头,应立即陪同至精神心理科就诊。
中耳炎主要分为急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三种类型。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见于儿童,表现为耳痛、发热、耳闷胀感等症状。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头孢克洛颗粒、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为主要特征,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常感觉耳闷、听力下降,可通过鼓膜穿刺或置管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程超过3个月,表现为反复耳流脓、鼓膜穿孔,需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氯霉素滴耳液,严重者需行鼓室成形术。
日常应注意避免耳道进水,感冒时及时治疗,避免用力擤鼻,儿童需定期检查听力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