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可能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是肠道内容物完全阻塞引发全身病理生理紊乱。危险因素包括肠道缺血坏死、感染性休克、水电解质失衡、多器官功能障碍及肠穿孔腹膜炎。
1、肠道缺血坏死:
持续性梗阻导致肠壁血管受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肠管缺血。当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肠黏膜屏障受损,细菌和毒素易位入血,可能诱发脓毒血症。绞窄性肠梗阻患者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30%。
2、感染性休克:
肠道内大量细菌繁殖产生的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刺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高热、血压骤降、乳酸酸中毒,需紧急静脉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
3、水电解质失衡:
每日消化液分泌量约8000毫升,梗阻后液体在肠腔内积聚引发严重脱水。低钾血症可致心律失常,代谢性碱中毒会影响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需动态监测血气分析。
4、多器官功能障碍: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肌酐进行性升高。肠道屏障功能破坏后,肝脏作为第二道防线可能出现转氨酶异常,严重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肠穿孔腹膜炎:
肠壁全层坏死时发生穿孔,消化液和粪便污染腹腔。查体可见板状腹、反跳痛,立位腹平片显示膈下游离气体,需紧急行肠造瘘手术。
肠梗阻患者应绝对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记录24小时出入量。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低渣高蛋白食物如蒸蛋羹、过滤米汤。每日进行腹部环形按摩促进肠蠕动,避免突然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出现持续腹痛伴呕吐需立即返院复查,术后三个月内定期进行肠镜或CT评估吻合口情况。
肠梗阻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但更常见的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肠梗阻时,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可能导致体液和电解质失衡,进而引发酸碱平衡紊乱。
肠梗阻时,肠道内液体和气体积聚,导致肠壁水肿和血液循环障碍。这种情况下,肠道内的酸性物质可能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肠梗阻还可能引起呕吐,导致胃酸大量丢失,此时可能出现代谢性碱中毒。呕吐时,胃酸中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大量流失,血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相对增多,从而引发碱中毒。
少数情况下,肠梗阻可能因肠道坏死或感染导致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肠道坏死时,大量酸性代谢产物释放入血,同时可能伴有乳酸堆积,进一步加重酸中毒。感染性肠梗阻还可能伴随全身炎症反应,导致酸碱平衡紊乱。
肠梗阻患者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酸碱平衡状态,并通过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方式进行治疗。日常生活中,肠梗阻患者应避免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必要时遵医嘱禁食。若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