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脚后第二天疼痛最明显通常由局部炎症反应高峰、组织水肿加重、神经压迫以及继发性肌肉痉挛等原因引起。
1. 炎症高峰:急性损伤后24小时炎症介质释放达到峰值,前列腺素等物质刺激痛觉神经。可冰敷并抬高患肢,药物可选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凝胶、塞来昔布胶囊。
2. 水肿加重: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出积聚,48小时内肿胀逐渐加重压迫神经末梢。建议弹性绷带加压包扎,药物可用七叶皂苷钠片、地奥司明片、马栗种子提取物。
3. 神经压迫:肿胀和血肿对周围皮神经产生机械性压迫,痛觉信号传导增强。需避免负重活动,药物选择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加巴喷丁胶囊。
4. 肌肉痉挛:损伤后保护性肌肉收缩导致乳酸堆积和缺血性疼痛。可进行轻柔按摩,药物推荐盐酸乙哌立松片、氯唑沙宗片、复方氯丙那林溴己新胶囊。
崴脚后48小时内应遵循RICE原则,若出现皮肤淤紫、无法承重或持续剧痛需及时骨科就诊排除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