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和肛周脓肿是两种不同的肛周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肛周脓肿是肛门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肛瘘则是肛周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形成的慢性管道。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红肿热痛,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触诊有波动感。肛瘘则表现为肛门周围反复流脓,瘘管外口时闭时开,按压可有脓液排出。肛周脓肿需要及时切开引流,肛瘘通常需要手术切除瘘管。两者都可能由肛腺感染引起,但肛周脓肿属于急性感染阶段,肛瘘属于慢性炎症阶段。
肛周脓肿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肛瘘,而肛瘘患者也可能因感染急性发作再次形成脓肿。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肛周脓肿和肛瘘。肛周脓肿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等肠道菌群,肛瘘则可能因结核、克罗恩病等特殊感染导致。
肛周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出现肛门不适及时就医。肛周脓肿和肛瘘都需要专业治疗,不建议自行用药或挤压排脓。术后患者需遵医嘱换药,定期复查,预防复发。
肛周脓肿可能会形成肛瘘。肛周脓肿是肛门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若未及时治疗或引流不彻底,脓液可能穿透皮肤或黏膜形成慢性瘘管。
肛周脓肿发展为肛瘘的概率较高。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但感染源未清除,局部炎症持续存在,导致脓肿腔与肛管或直肠形成异常通道。这种通道被肉芽组织包裹后即形成肛瘘。临床表现为肛门周围反复流脓、疼痛、瘙痒,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少数情况下,早期规范治疗的肛周脓肿可能不会形成肛瘘。通过足疗程抗生素控制感染、手术彻底切开引流并清除坏死组织,可阻断瘘管形成过程。但若患者存在糖尿病、免疫力低下等基础疾病,或术后护理不当导致创面感染,仍可能继发肛瘘。
肛周脓肿患者应尽早就医,通过肛门指诊、超声或MRI明确脓肿范围。治疗需遵循全程足量抗生素使用、手术充分引流的原则。术后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久坐或便秘,定期复查直至愈合。若出现肛瘘症状需再次干预,可选择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