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血吸虫病可通过吡喹酮、奥沙尼喹、三价锑剂、青蒿琥酯等药物治疗,严重者需结合手术切除病灶。该病通常由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尾蚴引起,主要累及肝脏与肠道。
1、吡喹酮作为首选杀虫药,能杀灭成虫和童虫,常见剂型包括片剂、颗粒剂、糖浆剂。治疗期间需监测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2、奥沙尼喹适用于吡喹酮耐药病例,通过抑制虫体糖代谢起效,剂型有胶囊、混悬液。可能出现头痛、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3、三价锑剂传统抗血吸虫药物,对成虫有杀灭作用,剂型包括注射液、口服液。使用时须警惕心肌毒性,现已较少应用。
4、青蒿琥酯青蒿素衍生物可辅助杀灭童虫,常用片剂、栓剂。与吡喹酮联用能提高疗效,需注意过敏反应。
治疗期间应避免接触疫水,补充优质蛋白促进组织修复,重度肝纤维化患者需定期复查超声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