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固定后需注意伤口护理、活动限制、感染预防、饮食调整及定期复查。克氏针固定后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伤口护理、活动限制、感染预防、饮食调整、定期复查。
1、伤口护理:
保持针孔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轻柔擦拭。避免沾水或接触污染物,洗澡时可用防水敷料覆盖。若发现渗液、红肿或异常分泌物,需及时就医处理。
2、活动限制:
固定部位需严格限制活动,避免负重或剧烈运动导致克氏针移位。上肢固定者禁止提重物,下肢固定者需借助拐杖行走。睡眠时用软枕垫高患肢,减轻肿胀。
3、感染预防:
遵医嘱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禁止自行拔针或调整外露针尾。针孔周围出现发热、跳痛或脓性分泌物时,可能提示骨髓炎,需立即进行血常规检查和局部细菌培养。
4、饮食调整:
增加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豆制品促进骨愈合,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戒酒以避免血管收缩影响愈合。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预防便秘。
5、定期复查:
术后1周、2周、4周需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骨痂生长情况。医生将根据愈合进度决定拔针时间,通常上肢固定4-6周,下肢固定6-8周。拔针后仍需保护患肢2周以上。
克氏针固定期间建议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摩擦针尾,冬季注意患肢保暖。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被动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如手指屈伸或踝泵运动。保持均衡饮食的同时,适当增加乳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心理上需克服行动不便带来的焦虑,可通过听音乐、阅读分散注意力。若出现针尾松动、剧烈疼痛或皮肤发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联系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