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两种不同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区别在于病变部位和病理特征。慢性支气管炎以气道炎症和黏液分泌增多为主,肺气肿则以肺泡结构破坏和肺过度充气为特征。两者均可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诱发,但临床表现和治疗重点存在差异。
1、病变部位差异慢性支气管炎主要累及支气管和细支气管,表现为气道黏膜慢性炎症、杯状细胞增生和黏液腺肥大,导致气道狭窄和痰液潴留。肺气肿的病变集中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腔,肺泡壁破坏融合形成异常扩大的气腔,弹性回缩力下降。这种解剖差异决定了前者以咳嗽咳痰为主,后者以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
2、病理机制不同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核心是气道重塑和黏液高分泌,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及IL-8等炎症介质释放相关。肺气肿的本质是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吸烟等因素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分解肺泡壁的弹性纤维。前者可通过抗炎治疗缓解,后者肺结构破坏不可逆。
3、临床表现区别慢性支气管炎典型表现为连续2年、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咳嗽咳痰,急性加重时痰量增多变脓。肺气肿以进行性加重的活动后气促为特征,后期出现桶状胸、缩唇呼吸等体征。两者合并存在时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但单纯肺气肿患者可能无显著咳痰症状。
4、影像学特征胸部X线检查中,慢性支气管炎可见支气管壁增厚形成的轨道征和双轨征。肺气肿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增加、膈肌低平、胸骨后间隙增宽,CT可显示小叶中心型或全小叶型低密度区。肺功能检查前者以FEV1/FVC下降为主,后者残气量明显增高。
5、治疗侧重差异慢性支气管炎治疗重点在于控制感染和减少黏液分泌,常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等祛痰药。肺气肿需长期使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等支气管扩张剂,终末期可考虑肺减容手术。两者均需戒烟和预防呼吸道感染。
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日常应避免接触冷空气和粉尘刺激,坚持腹式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冬季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等。监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及时氧疗,急性加重期尽早就医使用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肺功能调整用药方案,合并低氧血症者需长期家庭氧疗。
气管炎和肺气肿是否严重需根据病情程度判断,轻度患者可能仅需生活干预,重度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严重程度与病程进展密切相关。早期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肺气肿初期可能仅有活动后气短。若未及时控制,气管炎可能发展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则伴随肺泡结构破坏,导致肺功能持续下降。中度阶段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咳嗽、咳脓痰,肺气肿患者静息时也可能感到呼吸困难。疾病进展到晚期,可能合并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甚至因呼吸道感染诱发呼吸衰竭。长期缺氧还会影响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功能。
极少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出现严重并发症。例如突发气胸可能导致急性呼吸窘迫,呼吸道黏膜严重水肿可能引起窒息。这类危急情况需要立即医疗干预。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肺组织更易受到破坏,疾病恶化速度更快。吸烟者、长期暴露于粉尘环境的人群,肺部损伤往往更为严重。
确诊气管炎和肺气肿后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需严格戒烟,避免接触冷空气和污染环境。适当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有助于改善肺功能。出现痰量突然增多、痰色变黄绿或呼吸困难加重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