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感觉头晕可能由贫血、低血压、耳石症、颈椎病、脑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缓解。
1、贫血:
血红蛋白不足导致大脑供氧不足是头晕的常见原因,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伴随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建议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
2、低血压:
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易出现脑部灌注不足,常见于体位性低血压。快速起身时头晕加重是其典型表现。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必要时需进行升压治疗。
3、耳石症:
内耳平衡感受器中的耳石脱落会导致短暂性眩晕,头部位置变化时症状明显。这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通过耳石复位手法治疗,多数患者1-2次治疗即可缓解。
4、颈椎病:
椎动脉受压会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常见于长期低头人群。除头晕外还可能伴有颈肩酸痛、手臂麻木。改善坐姿、颈椎牵引和肌肉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症状。
5、脑供血不足:
脑血管狭窄或痉挛会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多见于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可能伴随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神经系统症状。控制基础疾病、改善脑循环药物是主要治疗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对改善头晕症状有积极作用。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限制高盐高脂食物,适当补充坚果、深海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若头晕频繁发作或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脑血管病变等严重疾病。
颈椎病患者躺着时头晕症状减轻,主要与体位改变减轻椎动脉压迫、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脑部供血有关。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能由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部肌肉劳损、颈椎关节错位、颈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引起。
1、椎动脉型颈椎病躺着时头部重量由枕头分担,减少颈椎对椎动脉的机械压迫,改善基底动脉供血。椎动脉受压可能导致短暂性脑缺血,表现为眩晕、视物模糊。可通过颈椎牵引、佩戴颈托缓解症状,药物可选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微循环。
2、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卧位降低颈椎活动度,减少对颈交感神经的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使血管痉挛缓解,减轻内耳前庭系统缺血。此类头晕常伴心悸、出汗,建议避免突然转头,药物可用尼莫地平片、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3、颈部肌肉劳损平躺时颈后肌群处于放松状态,解除肌肉痉挛对血管神经的卡压。长期低头导致的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卧位可降低肌肉张力。热敷、低频脉冲电治疗有助于松解粘连,必要时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缓解肌紧张。
4、颈椎关节错位卧位减少颈椎小关节负荷,减轻关节突对神经根的刺激。动态体位改变引发的眩晕多与寰枢关节半脱位有关,需通过颈椎X线或MRI确诊。手法复位需专业医师操作,配合颈深肌群稳定性训练防止复发。
5、颈椎间盘突出躺姿降低椎间盘压力,减轻髓核对窦椎神经的刺激。卧位时椎间隙增宽,有助于突出物部分回纳。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使用甘露醇注射液脱水消肿,营养神经可选甲钴胺片、鼠神经生长因子。
颈椎病患者日常应避免高枕头,保持头部与躯干轴线一致。睡眠时采用仰卧位或侧卧位,颈部垫支撑性记忆棉枕。急性眩晕发作期间限制颈部旋转动作,可进行颈椎米字操等舒缓训练。若卧位仍持续头晕需排查耳石症、后循环缺血等共病,长期未缓解者应考虑颈椎磁共振检查明确神经压迫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