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不是传染病。扩张型心肌病属于心肌病变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通常由遗传因素、病毒感染、长期饮酒、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但不会通过接触或飞沫等途径传播给他人。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主要影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脏肌肉逐渐变得薄弱,导致心室扩张和泵血功能下降。这种病变与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机制完全不同,传染病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在人群中传播。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与个体遗传背景、环境因素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不具有传染性。
虽然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诱发扩张型心肌病,例如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等,但这些病毒本身可能具有传染性,而它们引起的心肌病变并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过程涉及心肌细胞的损伤和修复异常,属于非传染性的器质性病变。患者无需隔离,家属和密切接触者也不会因此患病。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应注意定期随访心脏功能,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限制钠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或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同时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延缓病情进展。家庭成员可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急用,但无须担心疾病传染风险。
小儿麻痹症是传染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感染者粪便中可排出大量病毒,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或接触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后,先在咽部或肠道黏膜繁殖,随后侵入血液并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颈部僵硬及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预防小儿麻痹症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目前我国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程序。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患者排泄物,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隔离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