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食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需立即停止食用并通过催吐、吸附毒素、护肝治疗、对症支持及监测并发症等方式处理。黄曲霉菌毒素主要由霉变谷物、坚果等产生,可能引发急性中毒或长期致癌风险。
1、停止摄入:
发现食物有霉斑或异味时应立即丢弃,避免继续摄入毒素。黄曲霉菌耐高温,常规烹饪无法破坏其毒性,切勿尝试切除霉变部分后食用剩余部分。
2、清除毒素:
误食2小时内可饮用大量温水并按压舌根催吐。活性炭能吸附肠道内毒素,需在医生指导下按体重比例服用。严重中毒者需洗胃清除胃内容物。
3、肝脏保护:
黄曲霉毒素主要损伤肝脏,需使用护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出现黄疸、腹水等肝功能异常表现时需住院进行血浆置换等治疗。
4、对症处理:
急性中毒表现为呕吐、腹痛等症状,可静脉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发热者需物理降温,出现抽搐时使用镇静药物。慢性暴露可能诱发肝癌,需定期检测甲胎蛋白。
5、预防监测:
储存粮食需保持干燥通风,花生、玉米等易霉变食物应定期晾晒。长期接触霉变谷物者建议每半年进行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查,发现早期癌变可手术切除。
日常需特别注意食品储存条件,谷物类应置于阴凉干燥处,使用密封容器保存。购买坚果时应选择完整无破损的产品,避免大量囤积。烹饪前仔细检查食材,霉变食物连同容器需彻底消毒处理。出现误食后72小时内密切观察尿量及意识状态,保持清淡饮食减轻肝脏负担,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E帮助解毒。若接触霉变环境后出现持续咳嗽,可能为霉菌孢子吸入性肺炎,需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黄曲霉菌可以通过高温、化学消毒剂和紫外线照射等方式杀灭。
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容易滋生,可能污染食物和物品。高温处理是有效的杀灭方法,将物品置于100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持续20分钟以上可以破坏黄曲霉菌的活性。化学消毒剂如75%酒精、含氯消毒剂等也能杀灭黄曲霉菌,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正确配比和操作。紫外线照射对表面附着的黄曲霉菌有一定杀灭效果,但需确保照射时间和强度足够。对于被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建议直接丢弃,避免食用。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环境干燥通风,定期清洁易滋生霉菌的区域,食物储存时注意密封和防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