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甲醛可能造成皮肤烧灼痛。甲醛是一种刺激性气体,接触后可能引起皮肤黏膜的炎症反应,表现为烧灼感、红肿或疼痛。若皮肤直接接触高浓度甲醛溶液或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可能出现化学性灼伤。
甲醛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主要与其浓度和接触时间相关。低浓度短时间接触可能仅导致轻微刺痛或瘙痒,及时脱离环境后症状可缓解。但高浓度甲醛蒸汽或液体直接接触皮肤时,会破坏角质层屏障,引发局部炎症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水肿、灼热感,严重时可形成水疱或糜烂。此类情况多见于职业暴露或装修材料泄漏事故。
部分人群对甲醛敏感性较高,即使低浓度接触也可能出现明显皮肤反应。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者或过敏体质人群,接触甲醛后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概率显著增加。甲醛还可能通过衣物残留间接刺激皮肤,导致非暴露部位出现延迟性过敏反应。
若出现甲醛相关的皮肤烧灼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接触部位,避免搔抓或使用刺激性清洁剂。建议穿着纯棉透气衣物,保持患处干燥。症状持续或加重时需就医,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过敏反应。长期接触甲醛环境者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做好个人防护。
吸入有毒气体后应立即脱离污染环境,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就医。处理方式主要有脱离污染源、保持呼吸通畅、吸氧治疗、药物治疗、紧急医疗支持。
1、脱离污染源迅速远离有毒气体泄漏区域是首要措施。若为密闭空间,需向上风向或高处转移,避免奔跑加重中毒。同时脱去被污染的衣物,用清水冲洗皮肤接触部位。一氧化碳中毒者需立即开窗通风,煤气泄漏时应关闭阀门。
2、保持呼吸通畅解开衣领腰带,清除口鼻分泌物,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若出现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可采用半卧位缓解症状。对于昏迷患者,须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禁止喂食饮水以免窒息。
3、吸氧治疗到达安全区域后应尽快吸氧,普通中毒者通过鼻导管吸氧即可,一氧化碳中毒需使用面罩高流量吸氧。医疗场所可采用高压氧舱治疗,能加速碳氧血红蛋白解离。吸氧时间根据中毒程度维持4-6小时。
4、药物治疗根据毒物性质选用特效解毒剂,如氰化物中毒可静脉注射亚硝酸钠注射液和硫代硫酸钠注射液,有机磷中毒需使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和氯解磷定注射液。非特异性治疗包括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减轻肺水肿,氨茶碱注射液缓解支气管痉挛。
5、紧急医疗支持出现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危重情况时需立即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道补液,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对于腐蚀性气体吸入导致肺损伤者,可能需机械通气支持。所有重度中毒患者均应转入ICU持续监测心肺功能。
日常应加强有毒气体防护意识,化工从业人员须规范佩戴防毒面具。家庭使用燃气时保持通风,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若发现他人中毒,施救时需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成为二次受害者。恢复期患者应避免吸烟及接触刺激性气体,定期复查肺功能,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