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鞘膜积液是指睾丸鞘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小儿疝气则多指腹股沟斜疝,两者均为儿童常见外科疾病。
1、鞘膜积液鞘膜积液多因鞘状突未完全闭合导致,表现为阴囊或腹股沟区无痛性包块,透光试验阳性。新生儿鞘膜积液多数在1岁前可自行吸收,若2岁后未消退需考虑手术治疗,如鞘膜翻转术。日常应避免剧烈哭闹和腹部用力,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积液量变化。
2、腹股沟斜疝腹股沟斜疝因腹膜鞘状突未闭形成,腹压增高时肠管或网膜进入阴囊,表现为可复性包块。婴幼儿疝气有自愈可能,但若发生嵌顿需急诊手术,常用术式为疝囊高位结扎术。家长需观察患儿哭闹时包块是否增大变硬,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发病机制差异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分泌与吸收失衡,疝气则为腹腔内容物通过缺损突出。鞘膜积液包块质地均匀,疝气包块可能触及肠管蠕动感。超声检查可明确鉴别,鞘膜积液显示为液性暗区,疝气可见疝囊内肠管回声。
4、治疗原则区别鞘膜积液以观察为主,较大积液可行穿刺抽液或注射治疗。疝气确诊后建议尽早手术,特别是反复发生嵌顿者。两种手术均采用微创技术,术后6小时可进食,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麻醉方式多选择基础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
5、日常护理要点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腹压,避免长时间剧烈咳嗽。术后3天伤口避免沾水,使用防水敷料保护。饮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适量补充蛋白质促进伤口愈合。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确认恢复情况,6个月内不宜进行对抗性运动。
建议家长记录患儿包块变化情况,包括出现时间、大小变化等。选择宽松棉质内衣减少摩擦,洗澡时注意观察阴囊对称性。若发现包块发红发热、持续哭闹等嵌顿表现,须立即就医处理。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其他发育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