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节律紊乱可通过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睡眠环境、控制饮食刺激、适度运动等方式调节。通常由生物钟失调、环境干扰、心理压力、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1、调整作息固定起床时间帮助重建生物钟,建议逐步提前入睡时间,避免白天补觉超过30分钟。家长需帮助儿童制定规律作息表。
2、改善环境卧室保持黑暗安静,使用遮光窗帘,睡前1小时避免蓝光暴露。环境温度控制在20-24摄氏度有助于入睡。
3、控制饮食午后限制咖啡因摄入,晚餐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可适量饮用温牛奶、小米粥等助眠食物。
4、心理调节焦虑抑郁可能影响睡眠节律,表现为入睡困难伴情绪低落。可遵医嘱使用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阿戈美拉汀等药物。
长期昼夜颠倒可能诱发代谢紊乱,建议白天保持适度户外活动,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必要时到睡眠专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