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后吸收不良通常与胃容量减少、消化酶分泌不足、食物排空过快等因素有关。胃切除术会改变胃肠解剖结构,影响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功能,可能导致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
1、胃容量减少胃部分或全切后,食物储存空间显著缩小,一次性进食量受限。胃酸和胃泌素分泌减少,影响蛋白质初步分解,未充分消化的食物直接进入小肠会增加肠道负担。术后早期需采用少量多餐方式,选择易消化的鸡蛋羹、嫩豆腐等优质蛋白食物,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胰酶肠溶胶囊辅助消化。
2、消化酶不足胃底腺切除会导致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而毕Ⅱ式手术可能使胰液和胆汁与食物混合不充分。脂肪消化需要胆盐乳化,胰脂肪酶缺乏时会出现脂肪泻。患者可能出现粪便漂浮、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建议定期监测维生素D和凝血功能,必要时补充维生素AD软胶囊。
3、排空速度加快失去幽门括约肌调控后,食物快速进入空肠引发倾倒综合征。高渗食糜刺激肠黏膜分泌大量液体,导致渗透性腹泻。碳水化合物吸收不充分时易发酵产气,表现为餐后绞痛和腹胀。调整进食顺序,先吃蛋白质后吃碳水,避免单次摄入高糖食物,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缓解腹泻。
4、内因子缺乏全胃切除后壁细胞消失,内因子分泌中断影响维生素B12吸收。长期缺乏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神经损害,术后需终身定期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可能出现舌炎、肢体麻木等神经系统表现,需每3-6个月监测血清维生素B12水平。
5、肠道菌群紊乱胃酸屏障作用减弱可能导致小肠细菌过度繁殖,消耗营养物质并产生毒素。细菌分解胆盐会加重脂肪泻,同时竞争性消耗维生素B族。表现为慢性腹泻和营养不良,可通过呼气试验检测,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必要时进行抗生素治疗。
胃切除术后患者应坚持每日6-8餐,每餐控制在200毫升以内,食物温度保持40℃左右避免刺激肠道。优先选择清蒸鱼、去皮鸡肉等低脂高蛋白食物,搭配煮软的胡萝卜、南瓜等低纤维蔬菜。术后3个月内避免粗纤维和油炸食品,定期检测血常规、电解质和微量元素,出现持续腹泻或体重下降超过10%需及时复诊。康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肠蠕动,但避免餐后立即平卧以防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