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腹痛多指功能性胃肠紊乱或饮食积滞引起的非器质性腹痛,常见证型包括食积腹痛、寒凝腹痛、虫积腹痛、气滞腹痛、脾胃虚寒腹痛等。腹痛可能与饮食不当、外感寒邪、肠道寄生虫、情志失调、先天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阵发性脐周疼痛、拒按或喜按、伴随食欲减退等症状。
1、食积腹痛因乳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常见于暴饮暴食后。表现为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酸臭,疼痛拒按。治疗以消食导滞为主,可选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小儿化食丸等中成药。家长需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餐,避免生冷油腻食物。
2、寒凝腹痛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所致,疼痛遇热缓解。表现为突发绞痛、面色苍白、手足不温。可用附子理中丸、良附丸、小建中汤温中散寒。日常注意腹部保暖,饮用生姜红糖水辅助缓解症状。
3、虫积腹痛肠道寄生虫扰动引发脐周隐痛,时作时止。可能伴随磨牙、面部白斑、异食癖。需用使君子散、乌梅丸、化虫丸驱虫。家长应培养孩子饭前洗手习惯,定期检查粪便虫卵。
4、气滞腹痛情志不畅导致肝气犯胃,疼痛走窜不定。常见于学龄期儿童,伴随叹气、烦躁。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四磨汤疏肝理气。保持情绪舒畅,适当进行腹部按摩有助于缓解。
5、脾胃虚寒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脾所致隐痛,喜温喜按。表现为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形体消瘦。建议用参苓白术散、黄芪建中汤、理中丸健脾温中。日常可煮山药小米粥调养,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
家长发现孩子反复腹痛时,应记录疼痛特点与饮食关联性。急性剧烈腹痛或伴随发热、呕吐、血便需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阑尾炎等急症。中医调理期间忌食冰淇淋、油炸食品,可配合捏脊疗法促进脾胃功能恢复。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户外活动对改善体质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