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内流脓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引起,可分为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等类型。
1、耳痛耳痛是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耳内搏动性疼痛或持续性钝痛,可能伴随耳内闷胀感。急性中耳炎发作时疼痛较剧烈,儿童常因疼痛哭闹不安。耳痛可能与鼓膜充血、中耳腔压力变化有关,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药物镇痛。
2、听力下降听力下降多因中耳积液或鼓膜穿孔导致声音传导受阻,表现为耳闷、听声音遥远。急性期听力下降多为暂时性,慢性中耳炎可能造成持续性听力减退。可通过声导抗检查评估中耳功能,渗出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积液排出,慢性患者可能需鼓膜置管术改善听力。
3、耳内流脓化脓性中耳炎会出现黄色或带血性脓液从耳道流出,脓液可能带有异味。流脓提示鼓膜已穿孔,需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污水进入。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剂,严重者需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控制感染。
4、发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伴随38℃以上发热,儿童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发热期间应多饮水,体温超过38.5℃时可遵医嘱使用小儿退热栓。若发热持续3天不缓解,需警惕并发症如乳突炎,应及时复查血常规并调整抗生素用量。
5、平衡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眩晕、恶心等前庭症状,多见于中耳炎累及内耳时。平衡障碍可能与炎症波及半规管有关,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避免跌倒。可遵医嘱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微循环,合并严重迷路炎时需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控制炎症。
中耳炎患者日常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护,感冒期间注意保持鼻腔通畅。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慢性患者每3-6个月复查耳内镜和听力检查。若出现剧烈头痛、持续高热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排除颅内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