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可能由直接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环境因素、基础疾病、医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微小病原体,常见致病种类包括肺炎支原体、生殖支原体等,感染后可引发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1、直接接触传播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或性接触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常见于学校、家庭等密闭场所。生殖支原体则通过性行为传播,可能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或盆腔炎。预防需注意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以及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2、免疫力低下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更易感染支原体,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下降时,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支原体可突破屏障引发肺炎。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干咳、低热,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片、盐酸多西环素片、左氧氟沙星片等药物治疗。
3、环境因素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环境易造成支原体传播,如幼儿园、养老院、集体宿舍等。冬季室内活动增加时,肺炎支原体感染率显著上升。保持环境通风、定期消毒物体表面、避免共用个人物品等措施有助于降低传播风险。
4、基础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支原体后症状更严重。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支原体感染可能诱发急性发作,出现喘息加重、脓痰等症状。此类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并配合罗红霉素胶囊等抗生素治疗。
5、医源性感染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支原体传播,尤其在泌尿科检查或妇科手术时。生殖支原体可通过污染的导尿管、宫腔镜等器械感染患者,引起尿频、尿痛等症状。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消毒规范,患者术后出现异常分泌物应及时就医,必要时使用克拉霉素分散片等药物治疗。
支原体感染后应保证充足休息,多饮水促进代谢,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鸡蛋羹、清蒸豆腐等。出现持续咳嗽、发热或泌尿系统症状超过3天时需及时就诊,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儿童及老年人出现症状后,家属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与进食情况,必要时协助就医并详细告知医生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