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偏高不一定是白血病,可能由缺铁性贫血、感染、炎症反应、脾切除术后或骨髓增殖性肿瘤等多种原因引起。建议结合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
缺铁性贫血是血小板增多的常见原因,由于铁元素不足导致造血功能代偿性活跃,可能伴随乏力、头晕等症状。轻度升高可通过补充富铁食物如动物肝脏、红肉等改善,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右旋糖酐铁口服溶液、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药物。感染或炎症反应如肺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血小板,通常原发病控制后血小板可逐渐恢复正常,需针对感染类型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或抗炎治疗。脾脏切除后因血小板破坏减少可能出现一过性升高,多数在术后数月自行恢复,期间需监测血栓风险。
骨髓增殖性肿瘤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确实会导致血小板持续超过450×10⁹/L,可能伴随血栓或出血倾向,需通过JAK2基因检测确诊。这类疾病需使用羟基脲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控制,必要时进行血小板单采术。极少数情况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也会引起血小板异常增高,通常伴随白细胞显著升高和脾肿大,需通过骨髓活检和染色体分析鉴别。
发现血小板偏高时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血栓,多饮水保持血液循环,定期复查血常规。若伴随发热、出血或持续升高,须及时至血液科就诊完善基因检测、骨髓象等检查,根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日常饮食可适量增加黑木耳、生姜等具有抗凝作用的食物,但不可替代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