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通常不会引起便血,多数情况下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或排便习惯改变。肠息肉是否引起症状与其大小、位置及病理类型有关,主要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类型。
1、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多由肠道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通常体积较小且表面光滑,极少导致便血,可能伴随轻微腹痛或腹泻症状。治疗需控制原发炎症,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吡啶等药物。
2、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存在癌变风险,早期常无症状,增大后可能引发出血或肠梗阻,通常需内镜下切除。可能与遗传因素或高脂饮食有关,建议定期肠镜复查。
3、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多为良性,好发于直肠,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极少引起便血。可能与黏膜修复异常相关,无症状者无须特殊处理,定期随访即可。
4、幼年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儿童,可自行脱落,偶发无痛性便血但多数无症状。若息肉较大或反复出血,需在内镜下切除,家长需关注孩子排便情况。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日常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摄入,发现息肉应及时明确病理类型并规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