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可能由母婴传播、血液接触、性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定期监测、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
1、母婴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新生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接触母体血液感染。建议孕妇产前筛查乙肝表面抗原,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2、血液接触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共用注射器、纹身器具等可能接触含病毒血液。需避免高危行为,接触暴露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完成疫苗全程接种。
3、性接触无防护性行为可能通过体液传播病毒。建议使用安全套,性伴侣应检测乙肝两对半,未感染者需接种疫苗。已感染者需定期检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
4、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更易慢性化。这类人群需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必要时进行暴露后预防。
慢性乙肝患者应戒酒限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超声及甲胎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