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间扎针灸可能导致经量增多、痛经加重、感染风险增加或晕针反应。针灸对月经的影响主要与穴位刺激强度、个体体质差异、操作规范性及卫生条件有关。
1. 经量增多针刺三阴交等调经穴位可能增强子宫收缩,导致经血排出量增加。建议经期避免刺激下肢及腰腹部穴位,出现异常出血需及时停针观察。
2. 痛经加重体质敏感者针灸可能诱发子宫痉挛,加重下腹坠痛。可改用艾灸关元穴等温和疗法,必要时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或元胡止痛片缓解症状。
3. 感染风险经期宫颈口开放,不规范操作易引入病原体。必须选择一次性无菌针具,避开会阴区域,消毒不彻底时可引发盆腔炎,需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或左氧氟沙星胶囊抗感染。
4. 晕针反应经期气血亏虚者易出现心慌、冷汗等晕针现象。操作前应评估血压血糖水平,发生晕针立即平卧并饮用糖水,严重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
经期针灸建议避开月经量大的前三天,选择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治疗前后注意保暖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寒凉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