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可能导致便血,常见诱因包括炎症刺激、血管损伤、腺瘤性息肉恶变或遗传因素,需结合肠镜明确性质。
1、炎症刺激慢性结肠炎反复刺激黏膜形成息肉,表面充血糜烂时可引发出血,表现为粪便带黏液血丝。建议控制炎症后复查肠镜,药物可选美沙拉嗪栓剂、柳氮磺吡啶片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
2、血管损伤较大息肉受粪便摩擦导致表面血管破裂,常见鲜红色血便附着于粪便表面。肠镜下电凝止血后,可配合云南白药胶囊、血凝酶散或康复新液促进创面修复。
3、腺瘤恶变绒毛状腺瘤癌变时易侵蚀血管,表现为暗红色血便伴排便习惯改变。需病理确诊后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术后监测可服用叶酸片、硒酵母片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4、遗传因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疾病可致多发性出血性息肉,青少年期即可出现反复血便。建议基因检测并定期肠镜筛查,必要时行预防性结肠切除术。
发现便血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术后避免辛辣饮食并保持规律排便,腺瘤性息肉患者需每1-3年复查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