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流血可能由外伤、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肿瘤等因素引起。耳道流血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清洁护理、抗感染治疗、手术修复等方式处理。
1、外伤挖耳不当或外力撞击可能导致耳道皮肤破损出血。表现为轻微渗血伴局部疼痛,一般无听力障碍。需避免继续刺激耳道,保持干燥清洁,通常数日内可自愈。若出血不止或合并眩晕需排除颞骨骨折。
2、外耳道炎细菌或真菌感染引发外耳道皮肤炎症,常见于游泳后耳道潮湿或过敏体质者。典型症状为耳痛、瘙痒伴血性分泌物,严重时耳道肿胀闭塞。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药物,合并湿疹需联用地奈德乳膏。
3、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导致鼓室黏膜血管破裂,血液经穿孔鼓膜流出。多伴随耳痛、发热及听力下降。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控制感染,鼓膜膨隆明显时可考虑鼓膜切开术引流。
4、鼓膜穿孔爆炸、掌掴等气压伤或异物穿刺可导致鼓膜全层破裂,出现突发耳痛、耳鸣及鲜血流出。小穿孔多可自愈,大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治疗期间禁止游泳,避免用力擤鼻。
5、肿瘤外耳道乳头状瘤或中耳血管瘤可能引起反复少量出血,恶性肿瘤如鳞癌多为血性脓液伴恶臭。需通过CT及病理检查确诊,良性肿瘤可行切除术,恶性肿瘤需联合放化疗。
耳道流血期间应避免耳道进水,禁用棉签深入清理。建议选择淋浴而非盆浴,沐浴时可用凡士林棉球堵塞外耳道。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组织修复,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如猕猴桃、西蓝花等促进血管愈合。若出血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听力下降、面瘫等症状,须立即就诊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