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照射眼睛后可通过冷敷、人工泪液冲洗、避光休息、佩戴防护镜、就医治疗等方式处理。眼部紫外线损伤通常由电焊弧光、雪地反射、紫外线灯直射等因素引起。
1、冷敷处理:
用冷藏后的干净毛巾或专用冰敷眼罩冷敷眼皮,每次10-15分钟。低温能缓解角膜上皮水肿,减轻灼烧感和充血症状。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2、人工泪液:
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冲洗结膜囊,如玻璃酸钠滴眼液、羧甲基纤维素钠滴眼液。这类溶液能稀释眼部炎性介质,促进受损角膜上皮修复,缓解异物感和畏光症状。
3、避光休息:
立即转移至暗室环境,闭目休息24-48小时。紫外线角膜炎患者存在明显的光敏感反应,强光会加重眼睑痉挛和流泪症状。建议佩戴深色墨镜辅助遮光。
4、防护镜使用:
后续接触紫外线环境时应佩戴具有UV400标识的防护镜,特别是电焊、高原、雪地等场景。合格的防护镜能阻断99%以上紫外线,预防光化学性角膜损伤复发。
5、医疗干预:
若出现视物模糊、剧烈眼痛或持续流泪超过12小时,需急诊处理。眼科医生可能开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促进角膜修复,严重者需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保护创面。
紫外线眼损伤后应保持充足睡眠,避免揉眼导致二次损伤。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深色蔬菜,如胡萝卜、菠菜,有助于角膜上皮再生。恢复期避免游泳、桑拿等可能引发感染的活动,外出时坚持佩戴防紫外线墨镜。症状完全消失前禁止使用隐形眼镜,防止机械摩擦加重炎症反应。
紫外线过敏可通过避免日晒、物理防护、局部用药、口服药物、光疗脱敏等方式缓解。紫外线过敏通常由日光中紫外线辐射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水疱等症状。
1、避免日晒每日10点至16点紫外线最强时段尽量减少外出,阴天仍需防护。外出时选择树荫、遮阳棚等遮蔽区域,室内靠近窗户位置也需采取防护措施。长期户外工作者应调整作业时间,必要时更换工作岗位。
2、物理防护穿戴UPF50+防晒衣裤、宽檐防晒帽及UV400防护墨镜,织物选择深色致密材质。使用黑胶防晒伞时注意伞面直径需超过肩宽,配合防晒口罩形成立体防护。特殊部位如颈后、耳廓等需重点覆盖。
3、局部用药急性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药膏缓解炎症,配合炉甘石洗剂收敛止痒。慢性期选用他克莫司软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破损皮肤需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所有外用药均需在清洁干燥皮肤上薄涂。
4、口服药物中重度患者可短期服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控制瘙痒,严重水肿时配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光敏体质者需长期补充烟酰胺调节光耐受,合并焦虑症状可联合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所有口服药物均需监测肝肾功能。
5、光疗脱敏秋冬季节在专业机构进行窄谱UVB逐步增量照射,初始剂量为最小红斑量的70%,每周2-3次持续3个月。治疗期间配合口服补骨脂素增强效果,需定期检测皮肤癌变指标。禁忌用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患者。
紫外线过敏患者应建立全年防晒习惯,冬季雪地反射紫外线仍需防护。日常饮食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含多酚的绿茶等抗炎食物,避免光敏性蔬菜如芹菜、苋菜。选择SPF30以上广谱防晒霜,每2小时补涂并配合硬防晒。症状持续加重或伴发热等全身反应时,需及时至皮肤科排查光线性皮肤病。长期反复发作者建议检测抗核抗体等免疫指标,排除潜在结缔组织病可能。